中国古代的文章结构没有语法逻辑关系。既然是如此具象的图画系统,既然图符系统中包含的信息量极大,用不着用抽象复杂的逻辑思维推展自己的思想概念构成,那么其思维方式就倾向于具象化,倾向于类比化,而不倾向于现实推导关系。
因此在这种思维方式长久训练之下,便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状态,王东岳先生称其为“技艺文化体系”,也就是中国文化只产生技术和艺术,或者它的主体文化最有利于产生技术和艺术。
举例说明。宋代马致远写过一首词《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词很有名,在古代诗词里没有标点符号。请看语词结构,没有任何虚词、副词或者介词,没有任何语法逻辑联系。枯藤、老树、昏鸦。用不着讲枯藤绕在老树上如何如何,结果这是最好的词。
再看,王维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10个字来描绘西部宏阔景致最苍凉的一句诗。
“大漠孤烟重,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只用一个形容词“直”,长河落日只用一个形容词“圆”。他不需讲大漠上住着农家,晚上做饭炊烟袅袅升起之类的废话,结果这是最好的诗。
具象符号,人类2万年前留在岩洞中岩画的后延产物。把这些具象图符摆在那里就构成一个非常美丽的画卷,或者一个画卷体系。因此,它特别有利于艺术文化的产生。
(待续)
(编辑整理于王东岳《中西哲学启蒙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