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什么读书要多问“为什么”

为什么读书要多问“为什么”

作者: 左手咖啡右手娃 | 来源:发表于2016-12-26 22:57 被阅读0次

    一直听老师和前辈说,读书要多问为什么。这些话老被当成耳边风吹过就算了。仔细想想,追根究底,就因为,不知道为什么读书要多问“为什么”。

    人做事都有惰性,拿起扫把扫地的那一刻,心里已经盘算着最省力的方法;要去某个目的地,一先找一个最佳省时路线。这本无可厚非,在达到目标的同时最小消耗能量应该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积累出的本能。

    读书也一样。在拿起一本新书那一刻,我们潜意识中已经给自己下达了一个任务: 在最短的时间内阅读完毕,并且记住这本书的基本内容。所以,很自然地,我们的关注点就放在了大致理解内容并记住上面,多问几个“为什么”大大延长了我们完成任务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是妨害这个目标的。

    通过一座桥最好的方法是快速走过去,可是,如果知道了这座桥上可能有几处年久失修的陷阱呢?

    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就是这样。一方面,在任何的作品中,都有一些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特定想法,而正因为它们是作者从自身的经历和思考中得来,已经成为了作者的一部分,他会默认读者都应该认同,而忘记把这些想法说出来。比如在东方文化中成长的作者很容易默认集体责任价值观比个人责任的价值观来得更重要。但是对于在西方文化中成长的读者就没有这样的默认背景。

    所以我们需要找到那些作者没有说出来的话。有时候这些话就是文章中潜藏的价值观假设,即认为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中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

    而找到潜藏的价值观假设的一个关键问句就是:

    为什么这个结论对作者而言那么重要?

    当你找到价值观假设的时候,你就完全明白了作者希望这个世界变成什么样——什么样的目标他觉得最重要。

    另一方面,作者还有一些关于这个世界过去、现在或将来是什么样的想法。这些想法也可能会受到作者本身知识和经历的局限。就像那句有名的“何不食肉糜”,发问者是出于绝对的善意,而非嘲讽,但是出来的效果却是绝大的讽刺。如果作者的信息与读者不对称也很有可能会闹出这种笑话。

    在现在信息大爆炸、知识传播无门槛的时代,我们更应该上独立思考的滤镜,否则极有可能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失掉自己的主见。

    那么我们怎么能判定作者的结论是否合理呢?有一个方法就是不断思考结论和理由之间存在的鸿沟。不断追问:

    你怎么从这个理由得出这个结论?

    如果理由成立,要得出这个结论还需要哪些东西成立才行?

    假设这些理由都成立,有没有可能这个结论仍然是错误的呢?

    还有一个方法是把自己放到作者的对立面,问自己:

    如果我跟作者持有相反的立场,我会发现哪些理由来驳斥作者的结论呢?

    真理不辩不明,读书不发问,就永远只能看到作者露出冰面的那百分之二十。而冰面下的百分之八十,就只能靠我们不断发问,不断发掘,不断思考才能得来。

    这就是读书为什么要多问“为什么”的道理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读书要多问“为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nls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