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相比于现在短信、微信等算是一种古老的信息情感传递方式了。高中时候的喔曾经非常喜欢写信,喜欢和陌生人写信,每周收信的时刻是一种期待,因为笔友都是中学生,信的内容也许不会太出奇,但交流的感觉会给学业繁重的高中生活带来一丝慰藉。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并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诱惑。
大学以来,书信这种交流方式就渐渐在我生活中消失了。网络充斥了生活,一句语音就能解决的事情,何必再大费周章呢?而这本《虽然不想见》却让我重新领略到了书信的魅力。
看到书名我以为是一段关于爱情的记忆或者感慨,捧书阅读才发现是我太狭隘了。书中的每封信都是作者在不同阶段对不同人的交流,既是对朋友的鼓励也是对现实的希望,更是表明自己的一种人生态度。
“我们不是智慧的老人,我们是赤裸的孩子。”书的封面如此写到,恰好作者也将书分成了两部分——亲爱的大人和亲爱的小孩。世界上除了大人,怕都是小孩子。而有些大人内心还是小孩子,而有些小孩子内在也隐隐成为一个大人。大人和小孩本就互相穿插,互相矛盾而又相互理解。
每一封信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你读了,认真去体会,才能领略其中的魅力。大人篇主要是作者对友人写的一些书信,人生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烦恼也有陪伴在身边不同的人,作者按自己的话说就是随遇而安,很少主动争取,多是被动选择。很多时候只是因为包吃包住,省事。不过,虽是被动选择却也是比较顺遂。职场中的问题也经历过,大龄剩女的忧伤也曾经烦恼过,青春期的疯狂也曾快乐过。唯有去印度修行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虽未顿悟,却开启了另一种不同的人生。
就像其中一封信上写的15岁的作者和朋友一起去学小提琴,三年了仍然只会一首练习曲,并没有像一些人一样弹得一手好曲子,在周围人面前展示。但那时的作者却是快乐的,和朋友一起认真学习、吃点好吃的零食、无忧无虑地闲逛,哪有比这还惬意的事情呢?学习或者修行并不是一定要得到什么,更多的是快乐和开启世界的另一扇大门。
上篇最好的结语想来就是那句“自从你对我沉默,我也开始沉默,但欢喜。”
下篇是小孩篇,阅读这部分我更有熟悉的感觉。当年的我也会顺着杂志上的留言板把自己的一些苦恼说给那些编辑哥哥姐姐听,偶尔一次自己的问题被回答并印在杂志上,那种兴奋甚至超过了对问题本身答案的追寻。
小孩的烦恼绝大部分来自学校和家庭,对父母关系的无奈与害怕,在学校的爱慕与自卑。每个人的成长中都会遇到这些问题,即使那些在旁人看来已经足够优秀和漂亮的小孩。
这些小孩也许多年以后会嘲笑当时的自己怎么这样,因为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伤心烦恼。但在当时,小孩阶段,那些事情就是他生活的全部,就是决定着他的喜怒哀乐,也对他未来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多多的书籍里都有例子,每封回信都很恳切,照顾着小孩的情绪和耐心地回答问题。也许你在这本书中不一定找到你曾遇到的问题,但愿你仔细读读那些问题与回答,相信你会从中收获不少的美好。
扉页间那些多多写给自己的信,虽然很短却蕴含着作者修行的感悟和生活的美好。
记得以前有句话说:“青春不是不明媚,只是有点小忧伤。”而我想这本书,这些书信就代表着那些青春里的明媚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