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工作不到三年就到了和文字材料打交道的岗位,从此后调岗换地方也没离开这类工作直到现在。
和文字材料打交道的工作有个与其他工作相比不同的地方,就是如果你想干会有干不完的活,不管是领导布置的还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如果你想写就有写不完的字,不管是你想写的还是不想写的。
所以,有段时间当疲劳地从电脑前抬起头望向身边的玻璃窗,总会幻想那样一种场景:黄昏,咖啡厅,一个靠窗户的位置。完成了所有的工作,心里丁点儿文字材料等等的负担也没有。不去想,也不用想。悠闲地看窗外街上川流的人群发呆出神,任思绪无边地漫游。那种全身心地松弛感放松感一度让我憧憬。
长时间的工作习惯还落下了一个毛病,就是总想要做点儿什么或写点儿什么。否则就好像虚度了时光,就好像心里不踏实这一天白过了。也就是脑子总不闲着。
不只在这方面,年龄越大越觉得时间不够用,有理论说这是人的大脑对外界信息处理能力降低的原因。总有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这种感觉催着自己要赶快去做些事情。加上媒体舆论制造的焦虑,使人很容易陷入一件接着一件好像停不下来的状态。
处在这种状态的不是少数人,而成为了如今一种普遍的现象。有人还为这种对挤时间的病态痴迷和对休息片刻都感到内疚的倾向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叫“时间病”。
紧迫性、即时性和稀缺性这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制约着我们的习惯和行为。消费主义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又创造出了无数的需求。或许在你点开某视频或购物链接的那一刹那,你的脑海里从来就没有出现过那样的消费念头。但消费的欲望就在那一刻被激发了,并在一瞬间导致了消费的行为。满足感让我们喜悦,但持续的时间又是如此的短暂。转而我们又去寻找下一个不知道在哪里隐藏着的快乐精灵。
于是我们不停地在忙碌,即便休息时眼睛也离不开屏幕。身未动,心已远。所有东西被创造出来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停不下来的渴望。社会推着我们过上了一种疯狂的生活,匆忙的社交和消费。但这种满足带来的快乐注定是短暂的,看看很多人网购而不用甚至过几天都想不起这回事的情景,以及长时间刷视频后的失落感空虚感疲惫感,对这个结论就会有所认同。
做完一件事后又接着做另一件事的长期忙碌状态是一种新的消费主义模式。我们被诱惑着裹挟着,付出代价之一就是宝贵的时间。
关键是当一切都让我们获得满足感时,我们是否还有可能摆脱短期主义的“仓鼠轮。”
这对很多人都是个难题,也是个考验。因为这是关乎人性的。消费产品的制造者都是深谙人性的。也不要幻想每个人都会理性地解决好这个难题。事实恰好相反,“时间病”会蔓延,在新的消费模式被创造出来以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踩着轮子不停奔跑的仓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