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句话,大概是这样说的:“投资一个项目其实就是在投它的创始人,而判断一个人值不值得投的重要因素是: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身边有多少人。”
号召力强的人,通常具备几个特质
①善良又聪明,但很清楚善良比聪明重要
和聪明的人打交道不费事,三言两语开门见山。我始终认为谈话的最高成本是时间,对于事事追求完美的天秤座来说,承认这一点并不容易。在商业谈判里,节约时间成本,在并不关键的细节上退让是聪明的选择,因为提高效率就意味着缩短执行周期,何乐不为。但是怎么退让?退让多少?什么时候退让?以什么方式退让?都需要“聪明”的大脑作出反应。这些个用在点子上的聪明是需要终身学习的。而恰恰相反,“小聪明”不太需要学习,智商自带的产物让很多人洋洋得意,或许短时间内它也能达到“号召”的目的,犹如画饼充饥,但终究真金要火炼,牺牲掉善良的聪明是饮鸩止渴。傻子太少了,有时候傻是因为对方愿意选择相信,而“信任”失不再来。很多人说,在职场上人来人往是很正常的,我承认,毕竟每个人的人生规划不同节奏不同,但是弄清“来”和“去”的缘由很重要,而不是一味的归结于员工自身选择,每一个选择必然有他的原因。一个员工不会因为老板的聪明离开,但一定会因为有人把他当傻子气愤,领导者必须明白这一点。
②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果断的决策能力
“天马行空”是个中性词,但我一直对它颇有好感,大概是因为土掉渣的那句“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领导者是需要想象力的,保守的规划和一成不变的工作流程始终不够刺激,“猎奇””和“挑战”让70%的人兴奋,领导者的想象空间有多大,想象密度多大,这几乎能决定号召力的强度。这里我说了两点“想象空间”和“想象密度”,这也是决策能力的反应。空间不是越大越好,太大的空间会分散执行力,太小的空间又会降低员工的输出效率,怎么把控尺度必然需要领导者对项目和人力的精准判断。再来说说“密度”,我把密度定义为领导者的思维导图。不管项目的终极呈现有多宏伟,想象终究是想象,如何落地如何执行,这就对密度有了要求,这里我很推崇倒排法,把密度精确到当下这一刻要做什么,最好精确到现在就能做的事,对于执行者来说可能是最大的福音。
③超强的演讲能力和沟通能力
“做得好不如说得好”这句话不是全无道理的,口语表达能力在人与人摩肩接踵的今天越来越重要。每天我们能接收到的信息太多了,“广度”新浪微博就能做到,“深度”也有澎湃新闻、网易新闻,而有一点是这些信息平台甚至人工智能都做不到的,就是感染力。历史上知名的演说很多,无论中外,每一段都振奋人心。我们会守着点去看苹果的发布会,小米的发布会华为的发布会,就好像我们能清楚的叫出乔布斯,雷军和任正非的名字,他们无一不具备超强的演讲能力和沟通能力。当然我只是举了几个突出的例子来说明语言的力量,你也可以反驳说世界上有几个苹果华为。这种玩法其实有点“个人IP”的意思,说不准是谁成就谁,相辅相成吧。而你必须承认的是,想要增强企业的号召力,领导者的个人语言能力尤为重要,因为对于员工来说他也是在投资,他把自己接下来决不能回头的光阴投到了企业身上,更直接一点,就是投到了领导者身上。所以如果作为领导者你都无法激励员工点燃员工,谈何号召。对于领导者来说,语言能力是硬件要求,不行也得行。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补充,当然,也希望我们一起践行,终身学习。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82577/89f0392467d0666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