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家训》(下)第一讲
“落牙臣”与“强项令”
强项令
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人。……后来被特例征召为洛阳县令。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了人,于是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无法抓捕。等到公主出门,而用这个家奴陪乘,董宣在夏门外的万寿亭等候,拦住公主的车马,用刀圈地,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呵斥家奴下车,接着便把家奴打死了。公主立即回到宫里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极为愤怒,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头说:“希望乞求说一句话再死。”光武帝说:“想说什么话?”董宣说:“皇上您因德行圣明而中兴复国,却放纵家奴杀害百姓,将来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臣下我不需要鞭子打,请求能够自杀。”当即用脑袋去撞击柱子,顿时血流满面。光武帝命令宦官扶着董宣,让他向公主磕头谢罪,董宣不答应,光武帝命宦官强迫他磕头,董宣两手撑地,终究不肯就范。公主说:“过去弟弟做百姓的时候,隐藏逃亡犯、死刑犯,使官吏不敢到家门。现在做皇帝,威严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光武帝笑着说:“做皇帝和做百姓不一样。”于是下令放了硬脖子县令(注:即为“董宣”),赏赐了他三十万钱。董宣把它全部分给手下众官吏。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京城称之为“卧虎”。人们歌颂他说:“董宣在时没有人击鼓喊冤。”
董宣当了五年洛阳县令。七十四岁时,死在任上。光武帝召令派遣使者探望,只看见布覆盖着尸体,董宣的妻子和儿子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光武帝知道后很伤心,说:“董宣廉洁,到他死我才知道。”因董宣曾经做过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员,便赏赐系印钮的绿色丝带,并按大夫的礼节安葬。
落牙臣
另一个大臣斗皇帝的故事,这就是北宋“落牙臣”的故事。 宋太祖赵匡胤有一天正在御花园里玩鸟,内侍来报,说有一位大臣有急事奏报。 这位大臣说有军国大事、要事、急事汇报,赵匡胤一听,军国大事,还很急,这肯定比玩鸟重要,所以放下手头的鸟,换了正装,到正殿来听汇报。 结果,这位大臣把工作洋洋洒洒地汇报了半天,赵匡胤听着听着眉头就皱起来了,一直到这位大臣把所有的工作都汇报完,忍了半天没吭气的赵匡胤一下子火了,说:“你不说有军国大事、急事吗?怎么全是陈芝庥烂谷子的小事”。 皇上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可这位大臣非常有意思,他也不害怕,慢悠悠地回了句:“臣以为尚急于弹雀。”赵匡胤一听这话就火了,好你小子,还敢狡辩!他从侍卫手里抢过一把金瓜斧来,照着这位大臣就是一斧子。 虽然是斧柄,但也不得了,一下子就把这个大臣的两颗牙给打掉了。这位落牙臣居然极其冷静,极其镇定,也不抱头鼠窜,也不惊惶失措,更不怒发冲冠、誓死不屈。他出人意料地蹲下来,然后又趴在地上,干什么呢? 找牙! 这个大臣不害怕,不生气,反而冷静地趴在地上找牙,这下赵匡胤倒看呆了,赵匡胤像被点了穴一样,落牙臣先是趴在地上把两颗牙找到,然后缓缓地站起身来,用袖子把两颗牙仔细地擦拭干净,然后再小心地放入怀中。 这一下,赵匡胤都气乐了,你小子干嘛呢?这牙齿还藏起来,你拿它当物证啊?你还打算到衙门里告我啊? 哪知道这位落牙臣呵呵一笑,说:“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 赵匡胤一听这话立刻呆了,想了一想,突然满脸堆笑,斧子赶快扔到一边,让人拿出金银玉帛来赏赐了这个大臣。
国藩斗咸丰
对年轻、刚刚上任就以低姿态征求意见的咸丰皇帝,曾国藩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直接将他的批判性极强的奏折“放慢语速、还声若洪钟”般背了出来,他批评咸丰皇帝只要有三条:
第一条,曾国藩批评咸丰苛求小节,疏于大计,应“防琐碎之风”。
就是说,你上台之后紧盯着细芝麻、烂谷子的那些琐碎小事。
第二条,曾国藩批评咸丰文过饰非,不求实际,应“杜文饰之风”。
你表面上是广开言路,让大家提意见和建议,可能大家提了很多合理化建议之后,你的表现又是什么呢?“大抵以'知道了'三字了之。”
第三条,曾国藩批评咸丰刚愎自用,骄傲自满,应“防骄矜之风”。
这是说咸丰什么功业还没建呢,居然就很骄傲了。曾国藩就此举了个更具杀伤力和侮辱力的例子。他说,咸丰刚登基不久就刊印出版了一部个人诗集,这简直就是不知天高地厚。你不想想 你爹什么时候才出诗集的?你爹的爹,包括你爹的爹的爹,也就是最喜欢写诗的那位乾隆皇帝,他什么时候才出个人诗集的?他们都是在后来年纪大了才出诗集的。你这么年轻,顶多也就是个文学青年,弄不好还不知道是什么?你就出诗集了,你这就是虚荣,就是浮夸啊!
惹得咸丰皇帝拍着龙书案大喊:
“狂悖!狂悖!”
一连骂了好几声“狂悖”之后,咸丰立刻让军机大臣拟旨,看看能给这个曾国藩定个什么罪,那意思是你让我难看,我也立刻让你好看!
幸亏大学时祁隽藻、左都御使季芝昌出班求跪,以“主圣臣直”把咸丰绕进去了,没有治曾国藩的罪。
后来,曾国藩反思说,自己忠言直谏的出发点固然没错,但这种恃强凌人把别人逼到死角的做法却实不可取。
所以,曾国藩认识到自己这个强项令和汉代那个强项令,虽然在大臣斗皇帝的博弈中都获得了胜利,可就斗争智慧而言,远不如宋代的那个无名氏的落牙臣,因为只有那位落牙臣的行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以柔克刚的智慧。落牙臣的柔,是一种非常智慧的表达方式,是一种绵里藏针,柔中带刚的绵柔,结果自然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温柔相济,刚其实是目的,柔其实是手段。所谓以柔克刚,则是说在实践行动中的柔的手段比刚的手段更为可取罢了。
曾国藩认为,这一智慧来源于大自然。大风大雨绝不会持久,只有和风细雨才可绵绵无穷。
自然界里总是柔的一面才具有这种时间上的韧性,而刚的一面往往不具备时间上的韧性,因此,自然界里总是柔的一面具有恒久的生命力,这就是以柔克刚的自然智慧。
这就像著名的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残忍的国王每天都要杀一个人,善良的宰相之女自愿嫁给他,每天给他讲一个奇特的故事,国王开始是因为要听故事才不杀她,后来也就是讲了一千零一个故事、过了一千零一夜后,残忍的国王终于被时间化解了戾气,终于明白了真爱,终于被这个柔弱的女子所感动,并最终改邪归正,这就叫水滴石穿,这就叫以柔可刚。
曾国藩好主张抱残守缺,因为这样才有发展的空间,才有时间上的韧性,这就是来自大自然的柔能可刚的智慧。
曾国藩因为喜欢老子,所以晚年常常给孩子们讲这样一个故事:
老子在老师常枞临终前去看他,老子问老师还有什么遗言或道理要告诉学生。常枞用最后的力气张开嘴,对自己这个聪明的学生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老子说:“舌头还在。”
常枞又问:“你看我的牙齿还在吗?”
常枞这时已年近百岁,牙齿也早已掉光,于是老子回答说:“牙齿都不在了。”
常枞说:“你明白了吗?”
老子说:“明白了。”
常枞说:“很好,很好。”
然后,常枞含笑而逝。
老子明白了什么?常老师又说了什么?
舌头是柔软的,所以还在。牙齿是刚硬的,所以早就不在了啊!
家庭中的夫妻,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柔和刚,是阴和阳,只有刚柔相济,阴阳平衡,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家庭关系才会和谐,家庭氛围才会轻松,才更利于家庭每个成员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