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未来,用思想拥抱宇宙:《三体》作者刘慈欣的20本科幻推荐书单
原创:老喻在加国大脑早操
2015年8月,被称为科幻艺术界“诺贝尔奖”的第73届雨果奖在美国揭晓,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最佳长篇故事奖。
刘慈欣在获奖感言中称:《三体》这本书描绘了一个可怕的宇宙。“但是,就像在其他科幻作品中一样,人类作为一个种族团结了一起来,我们会一同应对这场灾难,一同面向未来。看到整个人类将力量聚合在一起,这是只有在科幻小说中才能见到的景象”。
书籍对每个人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但决定自己人生道路的那些书才是最重要的,作为一名科幻作者,我只想列出使自己走上科幻之路的那些书。——刘慈欣
Source:Google
决定刘慈欣人生道路的20本科幻书单
1、《海底两万里》
[法] 儒尔·凡尔纳
本书是法国举世闻名的科幻小说作家儒尔·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让读者登上“鹦鹉螺号”,以平均十二公里的时速,在将近十个月的海底旅行中,随着尼摩船长和他的“客人们”饱览海底变幻无穷的奇异景观和各类生物;航程中高潮迭起,有海底狩猎,参观海底森林,探访海底亚特兰蒂斯废墟,打捞西班牙沉船的财宝,目睹珊瑚王国的葬礼,与大蜘蛛、鲨鱼、章鱼搏斗, 击退土著人的围攻等等。
十九世纪下半叶,“异国风情”曾受到不少作家,画家的青睐和读者的追捧,《海底两万里》的奇妙旅行为异域风情另辟蹊径,使人耳目一新;这就是为什么这部“海洋小说”不仅在当时一出版即成为畅销书,而且日后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欢迎的原因。
刘慈欣推荐语|科学技术作为重要的角色首次在小说中出现,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代替人与人的关系,成为主要的描写对象。
2、《机器岛》
[法] 儒尔·凡尔纳
美国的一批富翁异想天开地用钢铁造了一座长七公里宽五公里的流动岛,岛的两侧装有强大的推进机器,可以在大洋中自由漫游。岛的中央有一座电气化城市,城里除了一些服务性的人员以外,都是吃年金的富翁,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追求极度繁华的享受,总之,那是一座阔人的天堂。然而好景不常,富翁内部不断尖锐话的矛盾却成了这座小岛毁灭的根源。有一天,岛上最有势力的两个集团由于争权夺利,最后决裂了。他们各自占有一架推进机器,各自朝相反的方向开去,这座人造岛在强大的拉力下终于被扯成碎片,沉到了大海的深处。
刘慈欣推荐语|虽尚未完全从欧洲的探险小说中脱胎出来,但科幻文学最具魅力的因素已经显现。
3、《从地球到月球》
[法] 儒尔·凡尔纳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巴尔的摩城大炮俱乐部(这是大炮发明家的俱乐部)。主席巴比康提议向月球发射一颗炮弹,建立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联系。法国冒险家米歇尔·阿当获悉这一消息后,建议造一颗空心炮弹,他准备乘这颗炮弹到月球去探险。
巴比康、米歇尔·阿当和尼却尔船长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一八**年十二月一日乘这颗炮弹出发了。但是他们没有到达目的地,炮弹并没有在月球上着陆,却在离月球二千八百英里的地方绕月运行。
这三位冒险家的命运如何呢?据剑桥天文台的观测,只有两种可能:月球的引力征服了这颗炮弹,旅行家们最后到达目的地;另一种可能是炮弹被束缚在一个固定的轨道上,永远绕月球运行。
刘慈欣推荐语|虽然小说中的大部分内容已经不是科幻而成为现实,但丝毫没有降低作品的魅力。
4、《奇点临近》
[美]Ray Kurzweil
人工智能作为21世纪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深刻揭示了科技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本书结合求解智能问题的数据结构以及实现的算法,把人工智能的应用程序应用于实际环境中,并从社会和哲学、心理学以及神经生理学角度对人工智能进行了独特的讨论。
本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展示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现象作为一种“奇点”思潮,揭示了其在世界范围内所产生的广泛影响。本书全书分为以下几大部分:第一部分人工智能,第二部分问题延伸,第三部分拓展人类思维,第四部分推理,第五部分通信、感知与行动,第六部分结论。本书既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思想和算法,还描述了其各个研究方向最前沿的进展,同时收集整理了详实的历史文献与事件。
5、《2001:太空漫游》
作者: [英] 阿瑟·克拉克
神秘的黑色石板在史前时代启蒙了地球人类的文明。三百万年后,人类在月球上发现了同样的石板,而石板在出土瞬间立即朝土星方向发射出电磁信号。美国派太空船“发现号”远征土星,追查真相。太空船的超级电脑“哈尔”发疯,害死三名冬眠中的太空人,并犯弗兰克·普尔变成太空漂流物,只有戴维·鲍曼逃过一劫。幸存的鲍曼独自抵达土星,又发现另一块更大的黑石板……
在阿瑟·克拉克众多作品中,以“太空漫游”四部曲最为脍炙人口,他用丰富的第一手太空科学资料,创造出比现实太空科技更为创新的场景;而他扎实的科学背景,更使作品中提到的科技情节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刘慈欣推荐语|《2001:太空漫游》让我看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文笔,同时具有哲学的抽象超脱和文学的细腻,用来描写宇宙中那些我们在感观和想象上都无法把握的巨大存在。
6、《云图》
[英]大卫·米切尔
《Cloud Atlas》(《云图》,2004)是大卫.米切尔的第三部小说。这本书由六段故事构成,从1840年一位美国人从悉尼旅行到旧金山的日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居住在比利时的年轻作曲家、1975年卷入加利福尼亚灾难的年轻记者、当今伦敦出版回忆录的黑道、1984年韩国发生的故事与一个老人叙述当时在夏威夷的青春自语为终结。 《Cloud Atlas》入围2004年布克奖(Man Booker Prize)。
7、《末日之书》
[美]康妮·威利斯
荣获“星云奖”及“雨果奖”双料大奖巨著,历史上最杰出的传染病科幻小说
伊芙琳,2054年牛津大学一个历史系的学生,她对中世纪的人类历史进程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热爱历史的她热切地想回到那个地方。而跃迁网传送时发生了意外的错误,原本被计划送到1320年的英国却被回送到1348年的英国一个小乡镇。而那时,正是黑死病开始蔓延的时候。当伊芙琳意识到这一切的时候,她不得不与之进行斗争。
而21世纪的现在,也出现了未曾预料过的情况。操作传送门的技术员在完成伊芙琳定点位置确定后意外倒下了。而随着他的倒下,大规模不明感染源的流感开始蔓延,地铁被封锁,而这就恰恰是圣诞期间,没有其他技术员能够进到被封闭区。坚信伊芙琳身处险境的导师丹沃斯正为了拯救她而努力着……
8、《荒潮》
陈楸帆
故事发生在近未来的硅屿——一座被进步浪潮抛弃的垃圾之岛,对生态灾难习以为常的麻木岛民迎来了不可预知的变化:宣称要用环保技术造福硅屿的外来资本精英;在底层苦苦挣扎沉湎于电子毒品的垃圾少女;为拯救受未知病毒感染的爱子而不惜代价的宗族老大……在人与机器交相辉映的共生时代,个体的灵魂与命运如同风暴中的苇草,彼此交织缠绕,在人类文明飞升前夜谱出一首恢弘、繁复、迷幻、黑暗的荒潮狂想曲。
9、《与拉玛相会》
[英] 阿瑟·C. 克拉克
外星人不请自来,这是人类期待已久却又不敢相信的事件。22世纪的某一天,这样的事件终于发生了——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自外太空悄然而至。它的到来解答了困扰人类多年的那个问题:茫茫宇宙之中,我们并非孑然独处;除我们之外,这里还有其他智慧种族,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我们。
人类将它命名为拉玛,派遣了自己的飞船与它会合。但种种迹象表明,拉玛似乎已是一艘死船,仅在自动程序引导下继续着目的不明的飞行。它的船员们无影无踪,只留下无比宏伟的遗迹,让人感慨、惊叹。
然而,正当人们陷入迷惑之时,拉玛复活了。它改变轨道,直奔地球……
刘慈欣推荐语| 体现了科幻小说创造想象世界的能力,整部作品就像一套宏伟的造物主设计图,展现了一个想象中的外星世界,其中的每一块砖都砌得很精致。
10、《一九八四》
[英] 乔治·奥威尔
《一九八四》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上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他在小说中他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出“奥威尔式”(Orwellian)、“奥威尔主义”(Orwellism)这样的通用词汇,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
11、《美丽新世界》
[英] 阿道司·赫胥黎
《美丽新世界》是二十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之一。这部作品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书,在国内外思想界影响深远。
书中引用了广博的生物学、心理学知识,为我们描绘了虚构的福特纪元632年即公元2532年的社会。这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 亡都受着控制的社会。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由于社会与生物控制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沦为垄断基因公司和政治人物手中的玩偶。这种统治甚至从基因和胎儿阶段就开始了。
刘慈欣推荐语| 反乌托邦三部曲。奥威尔的《一九八四》、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扎米亚京的《我们》只被划定为科幻的边缘,但我从中看到了科幻文学的另一种能力,就是从传统现实主义文学所不可能具备的角度反映和干预现实的能力。
12、《我们》
[俄] 尤金·扎米亚金
作为第一部反乌托邦作品,《我们》针对的是极权主义的种种弊端。全书采用笔记形式,假借生活在未来世界中的一个模范公民之口,戏拟了一个高度数字化、采用集中统一管理的“联众国”中各色人等的生活和心态。
在这个攀上了“人类文明的最高峰”的联众国,所有公民一律被冠以数字为名。主人公便叫“D-503号”。D-503号是一名联众国培养成人的数学家,他对联众国满怀忠诚,特地记起了笔记,想借之赞颂威哉壮哉的联众国。
怎料,联众国再发达文明,也仍旧奈何不了残留的人性。某个美艳过人的女性号码I-330突然出现,完全震撼了D-503号的纯洁心灵。在I-330的引诱下,D-503号一步步解放了本性,由小说开始时恨不能化身为机器的极端忠诚分子渐渐转变为有恨有爱,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凡人。不过,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I-330之所以接近D-503号,自有她的秘密计划。作品的结局是出乎意料、震撼人心的。
刘慈欣推荐语| 在本书中人性已在技术中消失了。这种黑暗,是现实主义文学不可能表现出来的。
13、 《战争与和平》
[俄] 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巨著,它以库拉金、包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805年开始的争夺欧洲战争和1812年的俄国卫国战争时期的历史,从多方面反映了俄国这一重要历史时期中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面貌,是一部再现当时社会风貌的恢弘史诗。
刘慈欣推荐语| 全景式描写人类战争,与那些以个人感觉为线索的小桥流水的精致文学相比,这样的巨著更能使人体会到人类作为一个种族的整体存在,这也恰恰是科幻文学的视角。
14、《战争风云》
[美] 赫尔曼·沃克
《战争风云(1939-1941)》及姊妹篇《战争与回忆(1941-1945)》,是现代文学史上全景式展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真实进程的规程最大的作品。正如作者所言,“是在尽很大的努力给一次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描绘一幅真实的、宏伟的图景”。
书中人物众多,上至各交战国最高领导人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等,下至一般士兵和普通百姓。所述故事从1939年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战争结束为止,涉及大多数主要战场和重要事件。
作品中涉入的战史,都是真实的;所引的数字材料,都是可靠的;兴凡显赫人物的言语行事,也都是出自正史——凡此种种,加上作者感人至深的文学手法,铸成了这部“史诗风范的长篇小说”。
刘慈欣推荐语| 和《战争与和平》一样,是鸟瞰全局的视角。
15、《宇宙》
[美] 卡尔·萨根
本书壮观、刺激。作者的力作,以今探古,以今日之知识、今日之科学,探索世界之根源。热情洋溢的内容、诗情画意的叙述,探幽索隐、高层建瓴。一书在手,赏心悦目。
刘慈欣推荐语| 虽然现在看来在理论的新颖上有些过时,但它在对科学的描述中引入了美学视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真的为我打开了看科学的第三只眼。
16、《伊甸园的飞龙》
[美] 卡尔·萨根
如果不清楚萨根的背景,你很难想到这本书出自一位行星天文学家之手。本书并非着意于传达生物学知识,而是在现有发现的基础上对智力的过去与未来进行推测,并探讨梦境、睡眠、多种文明共有的龙的传说、模糊而强烈的本能恐惧等事物的起源。也许,我们早餐吃煎蛋的习惯也与进化史上千万年前的事件有着某种关联。
刘慈欣推荐语| 是较早进入国内的西方科普名著,在20 世纪80 年代初期真的为我打开了看科学的第三只眼。
17、《自私的基因》
[英]理查德·道金斯
《自私的基因》是20世纪最经典的著作,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生命有何意义,我们该如何认知自己?《自私的基因》充满想象力。任何生物,包括我们自己,都只是求生的机器。这本书是实实在在的认知科学,复制、变异和淘汰简单的三种机制可以演变出所有大千世界生命现象里的林林总总。
18、《动物解放》
[澳] 彼得·辛格
本书是讨论人类在怎样制造动物的痛苦,以及按照伦理原则人应当怎样对待动物的大众读物。书中揭露了当今人类为了自己的需要,残酷地剥夺动物,其中工业化养殖食用和动物实验,是造成大量动物痛苦的主要方式,并且从追溯西方人对待动物的态度的历史渊源。
刘慈欣推荐语| 本书把平等和爱撒向人类之外的芸芸众生,使我们从一个以前没有过的高度审视人类文明。
19、《最初三分钟》
[美] 史蒂芬·温伯格
这本科普读物为1979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国物理学家史蒂文·温伯格在1977年写的一本畅销书。此书被公认为科普读物的里程碑。也是最早关于探讨宇宙起源的代表作品。
宇宙在最初0.01秒、1秒、1分钟或最初一年,是什么样子?早期宇宙在某时刻的温度、密度和化学成分如何?《最初三分钟》将揭秘宇宙爆炸的形态,详细描述了一幅完全令人信服的宇宙起源图,包括在大爆炸之后仅仅数秒或几分钟内出现的详细过程。
刘慈欣推荐语| 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述宇宙初生之际的极端状态,这时的世界离现实是那样的遥远,却可能是真实存在的。
20、《宇宙的最后三分钟》
[澳]戴维斯
《宇宙的最后三分钟》根据一些著名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描述。随着大爆炸理论逐渐被大众和科学界所充分接受,人们越来越注重宇宙未来的研究。我们现在已有了宇宙如何诞生的很好的概念,但宇宙将如何结束呢?它最终的命运又将如何呢?宇宙是否会以爆炸或抽搐的形式终其一生,或甚至永久消失?那时,人类又将如何人类或其后裔,无论是机器人还是人类自己,能否幸免于难而永复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