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63030/36b238a1ac6d08c4.jpg)
这一阶段需要学习的课文和“士”相关。那就先科普一下“士”的一些内容。
一
“士”,上古掌刑狱之官。
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
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
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如: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冯谖客孟尝君、苏秦连横等。“士农工商”即古代所谓四民,指大学士、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
先秦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
春秋时,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
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生产劳动的读书人。
二
许多士人是怀着对“道”的追求和憧憬而从政的。古代士人具有很强的历史使命感即积极的入世精神。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论语〃泰伯》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此言代表了广大士人的心愿和呼声。古代士人把参与国家政治视为自己的“天职”,把“治国平天下”当作崇高的理想追求。他们关心社会现实,“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少士人入仕后直接参加国家管理,清正廉洁,执法严明,成为贤相、清官,至今为人称颂。有的人虽遭贬谪,仍怀报国之志;许多人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从容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充分体现了士人中优秀分子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英勇献身精神。
战国时期,许多士人是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历史使命感。在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驱动下,中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虽身处逆境,但坚韧不拔,正信弥坚,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继续奋进。
三
古代士人缺乏独立的经济地位。他们只能作为统治阶级的依附体而存在,如果不去依附统治者,不仅没有社会地位,甚至连生计都成问题。士人的依附性,使他们的价值取向和人格的独立性都大打折扣,保持正直的品格和社会良知都有相当的难度。
烛之武,我们就不难理解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背后的牢骚与怨气了。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人生虚掷,那份悲哀,那份感伤,与老杜的“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嘘叹是何等的神之契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