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12天
![](https://img.haomeiwen.com/i12441735/1a54f50cd254b347.jpg)
原文阅读:
9.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凋)也。”
译文讲解:
孔子说:只有到了天寒地冻的时节,才能知道松柏是林中最后凋落的啊。
启发思考:
这一章取象于岁寒不凋之松柏,从自然生命的生长不息中感悟人生真谛。松柏由此获得中国人二千余年的吟咏、赞赏,永远蓬勃繁茂于中国文化血脉之中。
前面刚学过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和这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都体现出孔子思想结构中的个体人格力量。这一说法确实对中国后世影响极大,成了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现代知识人的伟大传统和心魂骄傲,一直有着极为巨大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淮南子》里有:“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据难履危,利害陈于前,然后知圣人之不失道也。”荀子说:“君子隘穷而不失,劳倦而不苟,临患难而不忘细席之言,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春夏季节,百花盛开,松柏毫不起眼,而到了天寒地冻、万物凋零的季节,唯有松柏挺然苍秀,以待天时,迎接下一个春天。正如治平之世,小人君子无异,看不出谁比谁坚强。
但到“岁寒”时候,乱世危局、时事艰难、利益诱惑,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只有到了遇事变,临利害,则有人或因困穷而屈身,或因祸患而变节。而有一些人,威武不能动其志,死生不能动其心,所谓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鲁迅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钱穆说,中华文化之历久弥新,就是因为每在国难亡国亡文化之时,总有那松柏之士,支持文化之危局,延续文明之香火,再迎接下一个春天。
这一章的千古丽句,深邃丰满,情感正大深沉,语言简洁劲拔,令人过目不能忘,终身诵之不已。我们把这句话烂熟于心的时候切己体察,从中学到什么呢?
一方面,我们与人交往时,观察了解到谁是百花谁是松柏。在春天就搞清楚,别到了冬天,才恍然大悟,托错了人。“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找到那些在危急时刻能够陪伴我们、帮助我们的朋友,值得信赖的朋友。
另一方面,要反问自己是不是松柏,是不是在危难面前,在利益面前,能不改其志,坚持原则。或者说,怎么样让自己逐步拥有坚定不移、不可被夺的志向;让自己耐得住寂寞,经历人生可能有好几十上百次岁寒之时;让自己成为历经艰难,仍能矢志不移,初心不改的常青的松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