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往看完一本旅行类的书籍或文章,心中更多的会是向往,向往作者在旅途中的趣事见闻,向往书中的美景。但看过这本《北方的空地》,少了许多向往,多了许多敬佩。因为这趟旅行,不像游山玩水那般轻松,有的只是令人望而生畏的艰苦,因此更确切来说是一场苦行而非旅行。
书中不乏美景照片,但让人记住更多的是那一路上的艰辛。若换作是其他人,在单人无后援横穿羌塘无人区之后,估计早就觉得自己已经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了。然而作者在书中没有自我吹嘘,没有觉得自己超凡脱俗,在荒原中踽踽独行之后,还能保持那份低调谦逊,更难能可贵。

很多人会觉得,这样的苦行,意义何在?
我觉得书中作者在介绍完一个俄罗斯人的冒险事迹后说的那句话很有道理:这就是俄罗斯人的探索精神,不顾规则,不论成败,管几斤几两,计划好了就去做。或许鲁莽,但墨守成规是做不出事的。
伽利略说:“宇宙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一成不变的。”
如果人类的思维一成不变,社会便难以进步和发展。如果没有探险精神,哥伦布就不会发现新大陆,而像南极、珠峰这类世界极地,不知何时才会有人涉足。
不过,探险,往往“探”和“险”是连在一起的。在从来不敢去尝试的人眼里,在世俗的认知里,探险的规则有点类似于“成王败寇”,活下来的人叫探险家,被世人敬佩和敬仰,没活下来的就叫作死,被人讽刺之后再时常被拿来当作例子去说教其他试图去探险的人,于是,态度不坚定的人,心生胆怯,进而退却,再无探险的勇气。

横穿无人区,本就是一次探险,作者在书中只是将其称为一次“艰苦的旅行”,像是一种自信,也是他对于旅行独特的认知。
作者在书中建议,在进行一次艰苦旅行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一:为什么;二:准备好了没有;三:艰苦的定义;四:有完美吗;五:一定要去吗。
因为热爱,因为没想去证明什么,作者才会果断出发,才会在出发之后不久面对“何去何从”的问题时选择继续前进,才没有在书中去吹嘘标榜自己,
出发前该做多少准备?对于一些“简单”的出行,准备的越多脚步越犹豫,越早上路越好,但对于横穿羌塘这种注定艰苦的旅行,多少精心准备都不为过,因为每一个细节的误差都可能让自己命丧荒原。食物,载具,各种工具,这些是基础物质需求;饮水问题如何解决,怎么识别前进方向,遇到突发情况如何应对,遇到极端情况如何撤退,这些理论知识同样重要。而从作者书中对各种地貌天气的描写,便可以想象到作者为此次出行查阅了多少资料。
何为艰苦?不是只有横穿广袤的无人区才叫探险。对于平常很少跑步的人来说,跑个半马全马就是探险,而对于经常参加一百公里挑战赛的人而言,全马便显得轻松许多。不要和别人比,和自己比就行。坐在沙发上哪也去不了,找一片属于自己的荒原,让自己走出去,动起来,“远方”才有可能到达。
有完美吗?出发前准备再周全,以为已经面面俱到了,可遇到突发情况,还是需要随机应变。对人对事,都要包容。
一定要去探索吗?如作者而言:“旅行不是生活的全部。还得养家糊口,求学就业,升官发财。”自己是否尽职尽责,是否有其他更想去追求的事物,是否有其他需要去探索的领域,都应该考虑清楚。每个领域都可以发光发热,不要盲目地羡慕他人。
“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最后才是意志力和运气的问题。”
前面的问题帮助作者走进这片荒原,意志力和运气则帮助他走出这片荒原。
书中有一段对野牦牛的描写很好玩:“野牦牛伪装的石头夺命而逃,一点心理准备时间都不给我。一次则尿着尿着,前面一块大石头忽的狂奔,惊得我弄湿了裤子。一次野牦牛在山顶,一动不动地盯着我方便,非常色情。”

荒无人烟的环境中,寻找与动物的“互动”,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乐趣,而能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保持幽默感,实属不易。


(对于这两种动物,还是少些互动为好)
第60天,作者对食物失去控制,但在放纵自己几天之后,剩余的食物仍然支撑着他走出了荒原。这一切,源于他前面的自律,也源于后面对自己的约束。身处无人的荒原,表面上看,没有限制,没有规则,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但如果缺乏对自己的约束,心态崩溃,没了补给,自身永留荒原,一切自由就失去了意义。
出发之前,这趟旅行在他人看来可能是“九死一生”,但作者用精心的准备和顽强的意志,把这所谓的“一生”尽可能地放大。他作为一个普通的过客,追随内心的热爱来到荒原,行走其中,感受自然,寻找自我。静静地来,再静静地离开。

翻开书,前面有句话介绍这本书为:一本当代中国人必读书。
没看书之前,觉得这话实在有些浮夸。看完书之后,虽然仍觉得这句话不太低调,但心里早已被“哇哦”所代替。
书中无论是对景色、天气、地貌等自然环境的描写,还是对自我及人生的思考感悟,都写的很朴实,不去夸大任何一种情境和心态。虽然没有波澜壮阔与跌宕起伏的情节,但依然有足够的力量引人思考。
所以,管他是不是所谓的“必读书”,读过了,思考了,内心觉得有所收获,便是一本好书。

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一个荒原,那个地方值得我们走出舒适区,值得我们去努力触碰,值得我们去不断地探索。
最后,借用书中的两句话来结尾吧:
“如果爱,就去,不要去索取答案。”
“人性的美,不在标榜,而是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