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Word:差异化是进入一条新的跑道,客户以不同的决策路径选择了你的产品。
Keywords:视角局限、决策路径、关注点 、避开竞争、开辟跑道、感知力、决策依据、现有框架
我们总是习惯从自我的视角出发看问题,总是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我们很容易陷入自以为是:自己做的产品就是比别人好,自己就是比别人牛逼,自己就是比别人有思想。
其实,那些更多的时候,也仅仅是局限在自我视角而产生的幻觉,我们感知到的差异也仅仅是一种个人的感觉,而非真实的差异。很多我们看起来的差异仅仅是自认为的差异,并不代表客户感知到的差异。
1.真正的差异化是进入了一个新的维度
我们都听说过,一个产品必须要有十倍以上的改进才叫做创新,在这里所说的十倍以上的改进,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可衡量的标准,而更多的是一种形容,形容一个产品的改进要有足够的量变以达到质变,脱离了旧的维度进入一个新的维度,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求,脱离了原有的竞争场地,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当我们做出一个自认为是差异化的改进,如果我们依然跟原有的对手竞争,那说明这个改进无效,不但无效还可能增加了成本,在错误的地方用力过度,反而削弱了竞争力。
追求差异化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开竞争,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筑起竞争壁垒,将潜在的竞争对手挡在门外,防止自己所处的市场变成竞争市场,只有当自己在某个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才能赚到丰厚的利润,竞争者的进入,不单增大了瓜分利润的分母,而且作为分子的利润也趋向于零,同质化的竞争也只能各种变相的拼价格战。
2.我们总是容易卡在自己的视角看问题
我们的经验和知识构成了我们所能看到的世界的视野广度,我们很难理解视野范围外的世界,又因为每个人价值关注点不同,我们总会不自觉地从自认为重要的点出发看问题,甚至在大部分时候,因为一个人缺乏思考力,缺乏逻辑分析能力,没有区分事物间价值重要性的能力,所以价值关注点常常被外界所牵引,这类人的价值判断都是建立在参考的基础上,而不是思考分析的基础上,他们常常以显而易见的参照物作为判断或决策依据,表现就是模仿、跟风、迷信权威等。
我们认为重要的点,客户不一定认为重要,彼此关注的价值点不同,看问题的视角也有根本的区别,卖家视角更加习惯的从产品属性出发看问题,比如质量、材质、做工,等;而买家视角是从产品的使用场景出发看问题,比如衣服穿在身上好不看、戴着一块表能不能装逼等。
卖家常常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看问题,过分高估了客户的专业程度,认为自己在某个产品属性上的改进客户能够感知到,其实不一定,客户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去理解你那些所谓的改进,除非改进能够体现在客户的使用场景上,否则客户懒得烧脑细胞去搞懂你的产品到底好在哪里,客户的可选择的空间太大了,没那么多时间理你。
当我们从自我的视角出发看问题的时候,一切都可以解释的合情合理:“你看我的产品用了XX工艺,比对手好多了,用料也是A级,对手用的都是比较次的料”。但是客户可没你那么多专业知识,客户感知不到你的产品的差异性,这种自嗨的产品的改进还增加了成本,客户听完你巴拉巴拉后,大部分情况还是选择了价格较低功能相近的产品,在使用体验上没啥区别,干嘛选择更贵的?
我们要站在客户的视角去思考才能做出有效的差异化,局限在卖家视角去做差异化,只会导致决策走形,在自认为重要的地方用力过度,反而削弱了自身的竞争力,比如过分强调质量的重要性,在质量上过度投入,问题是将质量提升上去之后,客户能不能感受到这种提升所带来的差异,如果不能,这种做法是显然是无效的。客户需要的是能够直接通过感官感知到的差异,在几秒内就能搞懂。
3.越是盯着对手做差异化,越趋向于同质化
在做差异化的时候,有个有趣的现象:越是盯着对手做差异化,越趋向同质化。这其实很容易理解,当我们过分关注对手的时候,我们的视野也被局限在对手身上,我们的关注点在对手身上,我们陷入了现有的框架,对手做什么,我们就跟着在这个点上做“差异化”,因为我们认为这些点很重要,对手的一静一动都牵扯着自己。
最愚蠢的做法就是盲目跟风,看到对手将一个产品卖的火爆,受刺激了,按耐不住一头扎进去,抄袭对方,结果磕得头破血流。入场前得先分析一下地形和自身优势,做同样的产品是什么让你觉得你进去了还有戏,要么对手的毛利空间很大,你可以低价切入,这种结局一般都是毛利越来越低,产品很快做烂;要么你能做出差异化。
做差异化,首先得跳出自身视角的局限,跳出现有的框架,过分的关注对手,反而被现有的框架束缚的更死,适得其反,做无效的改进,产品的改进必然带来成本的提升,成本的提升反而会成为一种劣势。
我们的关注点常常被外界所牵引,以至于忘记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做出了本末颠倒的事。盯着对手看的时候,却忘记了所有的改进只有基于客户的视角才有意义;一味追求业绩和指标数字,却忘记了客户需求才是业绩持续增长的源泉;盲目的定价,却忘记了目标客户的支付能力决定了能够接受什么价位的产品。
4.人与人之间感知力的差异来自于长期关注点的不同
视角的局限本质上是感知力的局限,如果一件事的好处,我们能感知到,我们会采取行动获取这种好处。当我们的注意力聚焦在某个关注点上的时候,会造成认知遮蔽,我们会选择性的获取我们需要的信息,无意识的过滤掉自认为不重要的信息。
我们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力强弱来自我们长期对这事物的关注程度,关注的时间越长,投入的成本越高,获取的信息越多,对其有更全面的认知,对其变化也更加敏感,因为我们之所以关注一件事,是因为我们自认为那件事重要,而且投入的成本越高,越容易被沉没成本绑架,下太多血本,放弃就亏大了。
我们只会在我们所关注的地方投入时间、精力、金钱。我们的注意力被什么所牵引,我们的关注点就会被其所影响,关注点决定了我们做出怎样的决策。我们所关注的信息会被自身放大,同一条信息的重要程度在每个人身上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会本能的将自以为重要的信息放大,而且一旦我们的关注点锁定在某个点上,我们的视野就开始局限了,形成了盲区。如果我们没有跳出这怪圈,就没办法做出不一样的决策,即使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经过了深思熟虑,但因为关注点没变,还是在老地方打转。
所以当我们陷入困境的时候,我们要寻求突破,寻求做差异化的时候,我们应该列出当下的关注点有哪些,哪些关注点表面上看似不同,其实本质都是一回事,我们应该常常反问自己:“也许我的注意力放在了错误的关注点上呢?”
卖家和客户的价值关注点不一定相同,对同一事物的感知力也自然存在巨大差异,卖家对质量属性的感知力也许在90分,客户顶多在60~70分,反过来,客户在需求上的某个细节的感知力也许在90分,卖家可能觉得那个细节影响没那么夸张只有50分的感知力。卖家如果局限在自己的视角做差异化,超出客户感知力范围的投入就是成本。
5.在商业中,差异化的表现是客户以不同的决策路径选择了你
我们改进的产品怎样才算是做到了差异化?这不是我们说了算,差异化的投票权在客户手里。
我们都清楚如果要想让客户接受比同类产品更高的价格的产品,那需要一个有足够说服力的理由,这个理由必须能切中目标客户的需求痛点或者痒点。客户都是选择困难症患者,客户需要一个快速决策的理由,这个理由至少第一眼看上去是可靠的,因为客户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思考和区分,所以客户在决定购买一件商品的时候,都在有意无意的寻找显而易见的决策依据,比如客户可能会产生下面这三种决策路径:
A:产生需求(想买个防噪音的耳罩)→去网上上寻找产品或服务(不知道买怎样的)→锁定心仪产品(这种款式比较喜欢)→货比(这么多家哪家的比较好呢?)→购买(不知道买哪家的好,那就买销量最高的那家吧)
B:产生需求(想买件上衣)→去网上寻找产品或者服务(不知道买怎样的)→锁定店铺(这家店铺做的很有特色,就这家了)→店铺内选购(这家店铺的产品都不错)→购买
C:产生需求(嘴馋想吃东西)→从脑海中的商家列表中选择(上次在那家吃的烤鸡不错)→购买
客户如果用跟对手相同的决策路径选择了你,说明在客户眼里,你的产品跟别人的产品并没有区别,客户只是在众多同类产品中寻找能让他们放心购买的决策依据,你依然没有脱离竞争,你依然只是众多商家中的可选项之一,意味着你的命运将被概率牵引,因为在客户陷入决策困境的时候,最终影响客户购买的决策依据可能是非常随机的,销量、第一印象、某个评价、身边的人、微小的价格差异,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客户购买。
我们做差异化是以创造为导向,本质追求的是避开竞争,开辟一条新的跑道,在这条路上没有人跟你抢,跑道上多出一个可以匹敌的对手,道路就变得拥挤一点。
当你的产品在客户的眼里跟对手没有可比性,说明你已经进入了一条新的跑道,这条跑道没有你的对手,客户以不同的决策路径选择了你这才是实现了差异化。
结语
在我们的意识中,竞争已经深入骨髓,优胜略汰,适者生存。而竞争是一种缺乏创造力和思考力的表现,仅仅是在同一条跑道上试图跑的比别人更快,在现有的跑道上互相抄袭,互相攻击,在竞争中变得越来越像对手的模样。最高的竞争智慧是没有竞争,不去竞争,想办法避开竞争,这样才能独享你的世界,将注意力放在更重要的事上:更透彻的了解客户,开发更优质的产品。
转疯子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