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主题II虚实之间

作者: 捧个大瓜 | 来源:发表于2022-03-25 20:24 被阅读0次

    虚与实,是一对哲学范畴的概念。简言之,所谓虚,就是指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或者说是似此而实彼的东西。所谓实,就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或者说,此就是此,彼就是彼,如假包换之类。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对于事物的一种认知状态,并将这一辩证思维运用于整个文明过程的始末。聪明的人们,从来不把虚于实对立起来,或者割裂开来,而是在虚于实之间进行跳跃和转换,以此来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

    秦朝刚被推翻的时候,项羽、刘邦以及其他参加反秦起义的各路将领,一齐聚会商议胜利后怎样分割天下。彼时,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

    但他这个独霸天下并不是如秦始皇那样铁板统治当皇帝,而是听从手下谋士建议进行裂土封王,他做个一哥,也就是王中之王。

    有历史学家不断考证,为何项羽不做皇帝呢?原因有两点,一是项羽手下的谋士极力主张实行分封制,二是项羽当时可能也未能有秦始皇那样的魄力和实力。于是,他开始给大家排座座分果果,给各路诸侯立王号,分土地。

    项羽对其他的诸侯们倒并不是太顾忌,独对刘邦很不放心,从心底里认为刘邦是个不安定因素。

    早些时候,各路义军曾经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谁就在关中为王。有这一块肥肉挂在那儿,大家都拼命往前攻打,争分夺秒麾动大军向前推进。

    项羽比较憨厚勇猛,只会在正面战场与秦军死磕,而刘邦却投机取巧,多谋并举,避实就虚,一路斩关夺隘,很快逼近咸阳,又一举破关入都,占据了关中。这里不但物产丰富,人民殷实,而且军事工程也很坚固。易守难攻。

    如今即成事实,项羽便想毁约,既不想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让刘邦回到家乡。因为刘邦老家在江苏沛县,那里也是富足之地。

    怎么办呢?项羽抓耳挠腮许久,在手下谋士的鼓动下,将巴、蜀和汉中三个郡分给刘邦,封他为汉王,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

    那个时候,这些地方就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整个一穷光蛋,且高山险峻,人烟稀少,交通很不便利。唯独的与外界的通道就是栈道。真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项羽就是想把刘邦关在这样近乎笼子的地方,驱赶到这里,让他再也难以翻起浪花。

    不仅如此,原来刘邦占据的关中地区,又划分为三个部分,分给秦朝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意图很明显,由这三位阻塞,堵死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而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土地,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城。

    项羽是又凶又猛的一哥,抛出这个方案,不满也好,接受也罢,反正就这样了,不服不行。于是大家都带到自己的人马归位各自封地称王去了。

    最憋屈的是刘邦。不仅“先入关做汉中王”的约定泡汤,而且又被撵到这穷山僻壤之境,委实气得跳脚。但实力不够,要知道,实力不够不一定挨揍,但实力不够还想做老大,那肯定是被揍得满地找牙了。无奈,只好怏怏而悻悻到自己的封地南郑做他的汉中王。

    刘邦是幸运的,他手下有个著名的谋士张良。张良鼓励刘邦不要恢心丧气,未来依然可期,并建议大军向南郑进发时,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所谓栈道,是在险峻的悬崖上用木材架设的走道。

    起初,刘邦乍听这个建议胡子翘起老高,看着张良不语。张良耐心解释说,烧毁栈道目的有二,其一,是为了便于防御,把栈道烧了,蜀中便可高枕无忧,安安心心做汉中王,一心一意发展综合实力。其二,是迷惑项羽,打掉他的疑虑之心,使他以为咱们完全成为了良民,不再惹事生非,解除项羽的思想戒备。

    刘邦一听大喜,遂依计而行。果然有效。项羽听说刘邦烧掉了栈道,与手下谋士弹冠相庆,安心做他的西楚霸王了。而刘邦却在张良、萧何和韩信等一帮人密谋下,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抚恤民力,一方面积极备战,寻找契机。

    后来,果然机会来了。未得项羽分封的田荣在旧齐地举兵造反,耗费了项羽大部分精力,无暇再顾及刘邦。于是,他命令韩信领兵准备进攻关中。

    接到命令的韩信,是个不世出之军事天才,他让士兵开始修复栈道,摆出准备冲出蜀中的姿态。而栈道正面的章邯得知消息后,初大惊,后来一盘算,如果按照修理栈道的速度,估计若干年也难以完成,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哪里就是那么容易修复的?很是不屑一顾,完全不放在眼里。

    章邯就这样天天喝着大酒,嘲笑着汉兵辛辛苦苦挥汗如雨修着栈道。韩信却没闲着,当初他从项羽处投奔刘邦时,无意间发现有一条鲜为人知的陈仓小道可直达关中。

    但这条小道却山高路险,如大军通过,连带粮草辎重,会花费很长时间。为了赢得这个时间而又不引起章邯的注意,便正面修着栈道,麻痹章邯。待到大军通过陈仓道后隐蔽集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攻击,一举拿下关中。

    天天喝着大酒自以为关中固若金汤的章邯果然中计,仓促迎战,不敌如狼似虎的汉军,战败而逃,后被韩信用计水淹城池破城,无奈拔剑自刎。刘邦最终占据关中,为建立大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历史事件,后来被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叫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它是老子所提出的”虚与实“最宏大、最真切、最撼人心魄的注解。

    当然,刘邦与韩信不是运用虚实之间跳跃而取得天下的唯一高手,在中国古代历来王朝更迭的过程中,成功者大抵都这样如法炮制,不断演绎着古老的故事而你方唱罢我登场,屡试不鲜。

    小而言之,虚实之间,不仅能打天下,立国安邦,而且对于吟诗作赋写文章来说,也是很常见的。最著名的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使读者的思绪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空中穿梭。

    “君问归期未有期”是过去的事,亲人曾来信问他何时归;

    “巴山夜雨涨秋池”,是现在的事,正下着大雨,池子水已涨满。因为此,不知何时才能归。

    “何当共剪西窗烛”是美好的想象,诗人现在无法与亲人团聚,但盼望这一天的到来,与亲人相聚一起,彻夜长谈,共剪烛芯。“何当”这个词,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渴望。

    “却话巴山夜雨时“,就是将来与亲人团聚要谈的内容,谈那个时候看“巴山夜雨涨秋池”回不去的相思之情。

    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又从将来到现在,由虚到实,又由实到虚,然后又虚中有实,在虚实之间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与亲人相聚的渴望。

    虚实之间的跳跃,可以使文章和诗词更加生动,更吸引人,从而给人们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使人们在这个空间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带来美的享受。

    写文章在虚实之间可以精采,那么,一个人在其事业上的成功,虚实之间可以华丽转身。有远大的抱负,宏伟的理想,这是未来可期的美好愿望,为虚。

    而脚踏实地,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锲而不舍努力,就是实。水滴石穿,日日将那些虚,变为实,一步步接近成功。

    相反,那些功成名就之人,倘若疏于自我能力的提升,反其道而行之,那么,现有的实,也会转变为虚,就会“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果然“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

    其实,人生之间,也就是在虚实之间沉浮,在虚实之间跳跃。只不过,有人跳进了臭秽的烂淖污坑,有人跳上了金光闪闪的大道,全在一念之间,全在个人取舍,全在正确的虚实之间转换,真正的是“起点并不能决定终点,我命由我不由天”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班主题II虚实之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obdj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