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还有一期数量上就将过半。
新主持人龙洋带来了甜甜的微笑与春风铺面的感觉,不过观众们似乎更怀念董卿的端庄大气、旁征博引,而「中国诗词大会没有董卿」也因此被推上了微博热搜。
一个女人最高级的化妆品,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1. 为何要读书
董卿是个众所周知的读书控。她在接受《环球人物》专访的时候说过:「我基本上保持每天睡前1个小时阅读,雷打不动的。很多人问我是怎么坚持的,其实无所谓坚持不坚持,这是一个习惯了。」
她的卧室里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任何电子产品。
看董卿几乎不施粉黛的脸庞和朴素的衣着发型,却觉得这种美温润如珠光,正所谓「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在高手云集的诗词大会上,董卿每一次的开场白都不同,和选手对话时各种诗词信手拈来,展示了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鼓励五年级学生骆子愚时,她引用了李商隐的诗句:「雏凤清于老凤声」。
在民警袁文杰打算送给岳母一首诗却因紧张,忘记了「爱子心无尽」的下一句,董卿立刻给出了正确答案:「归家喜及辰」。
这种对诗词的掌握驾驭能力,绝非只是背背诗词那么简单,每一次的信手拈来,都是厚积薄发的沉淀。
她在诗词大会的现场曾说过:「这世世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脉里,塑造着我们的容貌,淬炼着我们的思想。」是的,她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的样子,正是浸润诗词后最直观的体现。
还有另外一个例子,更能说明读书对于一代人命运的改变。
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的消息,如一声惊雷,让中华神州大地上千千万万青年人重新燃起了对梦想的渴望。
已经做了10年搬运工人的张艺谋听说北京电影学院要到西安进行招生,趁着去沈阳出差的机会,他带着一包煮鸡蛋和自己拍摄的一大堆摄影作品,跑到了北京电影学院招生的现场。
这一跑,中国少了一个优秀的搬运工人,多了一个历史性的电影导演。
同在那一年,江湖泰兴的普通农家,有个拉小提琴的年轻人,在一个满天星斗的夜晚,爬上了一辆装满生猪的卡车,连夜出发去上海参加考试。
正是这次考试,改变了这个叫做徐小平的年轻人的命运,之后才有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真格基金、新东方教育平台。
77-78年的两年高考,当时的中国有超过1100万人报名参加,但最终录只取了不到70万人,录取率5%。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诗人王家新,依然记得四十年前,自己在公社革委会的喇叭中听到自己被录取的通知时,那种难以名状的激动心情。
而与他同去的,没有被录取的朋友,则一屁股坐在雪地上痛哭流涕。
高考从此将两个年轻人的命运分开,天地两隔。
从1977年到1979年,三年高考合计录取的约100万学子,绝大多数人的命运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几年后,毕业后的他们或供职政府机关,身居要职;或下海经商,终成巨贾;或投身文艺,名扬海内;或出洋海外,终成精英。时至今日,他们早就占据了中国社会最顶尖的资源,成为中国政治和经济的柱石,在政界、学界、商界、文艺界等……都有他们的影子。
这其中的佼佼者,有李克强,有刘鹤、有俞洪敏、李东升、易中天、刘震云、熊晓鸽等等,无一例外,他们都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
这是古人改变命运的五要素,但细品下来,发现除了读书,其它因素皆虚无缥缈,完全不可控。所以,对于普通家境的人们来说,读书永远是扩大信息带宽,出人头地的不二选择。
2. 如何来读书
既然读书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这个问题也曾经困扰我很久。读过的很多书籍如过眼云烟,许多努力最终付诸东流。
没有谁的成功是一帆风顺的。阅读了张五常教授、李笑来老师等相关大咖的许多文章,经过了多次的摸索实践后,我总结了一套自己的读书方法,与大家分享。
01. 学会思考
读书的前提在于「思考」而非「阅读」。如果只有「阅读」而没有「思考」,那么,我们只是成为了一台台会阅读的机器。
另外,通透的思考会让你对内容有真正的理解,这时候,你会突然觉得你的记忆力如有神助。
道理很简单,明白了的东西就不用死记。
对此我深有感触。最开始读书的时候,我追求的是数量,没有时间思考,因此记住的也就很少;而现在的读书,追求的是质量,对于书中重要细节有时会琢磨再三,有时会与书友尽情分享观点。等到生活中用到这些内容时,画面仿佛就在昨天。
02. 学会提问
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
读书中学会了思考,就会产生疑问。提问的第一个黄金定律就是要脸皮厚!就算是问题再浅,不明白的就要问;无论任何人,只要能给你答案,都可以问。
而在提问前做的准备工作,对内容进行系统地整理复习,正是我们吸取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无论是在会议还是课堂,领导或老师在结束发言后都会问一句,「请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如果没有人应答,死寂的氛围与面面相觑的场面持续数秒;如果有人自信地站起来,请领导或老师为自己答疑解惑,而正是这样宝贵的机会,让上级发现你「孺子可教也」。
03. 集中思想
每天都在「手不释卷」,为何依然「顿足不前」?
对着书本几小时却心不在焉,远比不上几十分钟的全神贯注。认为不够时间读书的人都是因为不够集中注意力。
这里就有几个培养集中注意力的方法,非常有效。
第一,分配时间——读书的时间不需多,但要连贯。明知会被打扰的时间就不应读书;
第二,不打算读书的时间要尽量离开书本——「饿书」可加强读书时的注意力;
第三,读书时若觉得稍有勉强,就应索性不读而等待较有心情的时候——「厌书」是大忌。只要能集中,读书所需的时间其实是很少的。
04. 分类阅读
正如不同人性格的复杂性,每个人对书籍的需求也千差万别。不过无论对任何书籍,都可从三种读书方式中选其一。
第一读是快读,读大意,务求得到一个大概的印象。快读就是翻书,跳读,翻得惯了,速度可以快得惊人;
第二读是慢读,读细节,务求明白内容。在这第二读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铅笔在页旁作问号;
第三读是选读,读重点。强调记号是要到这最后一关才加上去的,因为哪一点是重点要在细读后才能选出来。而需要先经两读的主要原因,就是若没有经过一快一慢,选重点很容易会选错了。
选择书本阅读是极其重要的。好的书或文章应读该重又重读,每次都会有新的收获;一般的则一次带过。
创作了《月亮和六便士》、《人生的枷锁》等著名作品的毛姆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
他在阅读时逐渐养成了自己的习惯——跳跃式阅读。毛姆认为如果读者学会跳读的技能,便能在阅读中获得最大的乐趣。但是他的跳跃式阅读,又不是囫囵吞枣,如果是非常优秀且精简的作品,他一个字也舍不得跳过,比如《包法利夫人》,而一般的小说,比如《堂吉诃德》这一类的作品,只读一遍就够了。在挑选阅读作品这件事情上,他极度的苛刻和功利,只愿享受其中最精华的部分,对于无趣的地方,不愿多看一眼。
花一两年的时间去养成最符合自己的读书习惯,你会发觉读书之乐,难为外人道也。
05. 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是读书的核心。或者说,如何应用读到的知识,改善自己的生活。
教育家徐特立说:「用与学的分离,是工作和学习双方的失败。」意思是不能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就等于学非所用,还浪费了学习所花费的时间。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做到「学以致用」?
第一,刻意运用——读书不在于读了多少,而在于你能够在需要时及时将知识从大脑中调用出来。所以刻意运用的关键在于「刻意」二字。平时遇到问题,需要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主动地、刻意地分析问题本质,寻找最优解决方案。
第二,问题倒逼——从用入手,用问题来倒逼自己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当我们遇到一个陌生棘手的问题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去寻找相关的书籍来学习,从问题出发来寻找答案,再把它运用到实践当中进行检验和完善。通过这样的反复过程,相信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一定会有质的飞越。
第三,掌握底层规律——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比较难。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人毕竟是少数,牛人也往往牛在他们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更深层次的东西。而我们不就是在一次次的读书与实践中不断进步吗?
3. 最后的话
世人都说:
一天不读书,你和别人的区别,只是少知道一个道理;
但一年不读书,人和人的差距,却能是气质和涵养的云泥之别。
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
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
不太会说话:聊天只能聊些鸡毛蒜皮,一到社交场合就担心露怯;
想事情不透彻:爱钻牛角尖,做任何事都容易陷入思维误区;
不懂人际交往:总是被别人误解,更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
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