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的成语释义为:像暂时聚合的一群乌鸦。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庞勒在书中说道“群体做什么都不经过大脑。它会从感情的这一头滑到那一头,永远受当时的激情所支配。”“群体只会干两种事,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所以在庞勒看来,乌合之众是在心理上有着某种共通点的群体。
乌合之众的初级表现为从众,教条,偏执,无责任意识;面对各种意见、想法或信念,要么全盘接受,要么一概拒绝,复杂问题观念化,认为自己掌握绝对真理;判断力和逻辑能力低于个体,但情绪激烈程度又完全超越个体,急于采取行动。
当群体面对怀疑和指责时,非常容易愤怒。为群体坚持的信念奉献所有包括生命。所以即便是专业精英,他的智力和理性再高强,面对被冲昏了头脑的群体也无可奈何。反而会产生一种自己十分迂腐和无聊的感觉。
群体是冲动,易变和急躁的,群体易受暗示与轻信。这是因为群体最容易受本能力量的影响,当我们是一个个个体的时候,我们会受到后天教育与内心良知的约束,哪些做了会受到谴责与制裁,用心理学语言可以表述为:孤立的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然而,当我们身处群体时,往往表现出惊人的破坏力,因为群体不需要承担责任,所谓“法不责众”就是这个道理。
群体情绪会迅速地传染,一个被群体情绪传染的人会感觉到自己前所未有的强大,他的行动完全听凭另一种陌生力量所主宰。群体感情的狂暴,尤其是在异质性群体中间,又会因为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在群体中间,傻瓜,低能儿和心怀妒忌的人,摆脱了自己卑微无能的感觉,会感到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力量。
什么人最容易成为乌合之众?我认为低文化水平,缺乏见识和眼界的群体更容易成为乌合之众。高文化水平,见多识广,阅历丰富的人,多半不会因为一点小事鸡飞狗跳,也不会因为闲杂人等的三言两语动摇自己的立场。比如人来人往的马路上出了一起交通事故,引来了人群的围观,人们对事故议论纷纷,猜测事情的原委。这时若有人说出是谁撞了谁,怎么撞的 ,即便不是事实,群众也会纷纷相信这个说辞。在群体面前,个体缺乏对事实真相的独立思考,以及考证能力。能长久地围观交通事故的群众,多为闲散的大叔大妈,遛弯的大爷,真正的高知识分子,社会精英,或者说为自己的事业而奔波忙碌的人,不会驻足此地过多停留。
我们要做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