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本该是处于备战高考水深火热的日子,而我依然每天各种闲书看个不停,怕落下什么要紧的东西,也是在这一年,我在《读者·原创版》或是《三联生活周刊》(具体哪一本忘了,但一定是学生时代热衷的杂志之一)上读到了余秀华的那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这个题目对那个时候的我来说很有意思,高中时代对中国的情色行业来说算是一个转折期,东莞变得格外有名气,红灯区的“名气”到现在提起也格外不好意思;快播和百度影音是那个时候的热门浏览器,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可以边看边下载,另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两个播放器是AV的热门播放器。于我而言,作为一个对什么都充满好奇的女生,我对这两个都感兴趣,尤其因为正处于发育期,对后者更是好奇。
这也是为什么当我看到《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个题目时,我想到的是东莞。
我不信,只有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是如此肤浅与庸俗。
高三下半年,所有人日以继夜、焚膏继晷,刷题得天昏地暗,而我还有时间去“读书人”书店去淘书,我不觉得我能在那个小县城买到《月光落在左手上》,问了问营业员,还真的有,也还真的不多,但足够。买来这本诗集,我开始读,读,读。读不懂,可还是觉得浪漫,很美,那种感觉巴不得向别人炫耀——诶诶,我读了一个不得了的诗人的诗呢!
现在回想,纵使我是爱读诗的,可那些诗我必定是读不懂的。因为,我到现在,才仅仅品出点味道来——那些意象、意境和浪漫。
这一次,我忘了余秀华得标签——什么“脑瘫诗人”,什么艾米丽·狄金森——她就是个诗人,一个纯粹的诗人,她生来就是写诗的。
有些人活该成为诗人!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睡你”和“被你睡”,然后是两具肉体的力,然后是力催开的花,然后又是花虚拟出的春天,然后就是整个生命——什么神仙意象!
我果然是个普通人,这些东西放在我眼前,根本无法有这样的想象。文学,这门学问,必须承认的是,写不出好的作品真的不是你没有才华,你没有学识,你没有能力,你没有经历,仅仅就是你不是他。因为你不是那个人,所以你没有他的经历,你没有你的这种联想,没有这种联想也就自然写不出这些文字。明明都是最简单的汉字,我真的写不出来,我根本想不到汉字可以这样拼凑,这样凑起来竟然有这么奇妙的花火,十分震撼,十分惊艳。
我用尽我的一生也不可能会想到居然还能这样联系,这种化学反应居然更能给人那么强的冲击力。
看书,我向来不是一个喜欢知人论世的人。一本书好看就看,能看进去就看进去,一切随缘。当我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看文章的时候,我不得不去了解一下这个作家,这个时候我才发现欣赏文章、喜欢文章随缘就好,但分析文章、解读文章,还真的看看这个作家的生平背景。
《摇摇晃晃的人间》这部纪录片以诗人余秀华的“婚姻”为线索,将余秀华、她老公、她父母连接了起来。讲实话,这个线索并不是很吸引我的一点,但让我知道了,余秀华为什么会写出这些诗,余秀华的诗有孤独、有不甘、有任性、有决绝。纪录片中的镜头,最戳我心脏的是拍到她“巴巴望着”,有时是坐在田埂上,有时参加完活动后是坐在酒店窗台上,有时外面是湛蓝湛蓝的天空,有时外面是灯红酒绿的都市。
静谧和她有关,热闹和她无关。
于是,更寂寞了。
这种人最适合成为诗人了。
余秀华说,摇摇晃晃的人间,诗是她的拐杖。这是她自己的感受,她认为是拐杖那就是拐杖,她认为写诗让她活着那就继续靠写诗活着。
其实到现在,哪怕她死了,她也不会死了。ime":1��2-�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