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最近在看什么书?”
当两个人聊起这个话题的时候,一个读书会或许就已经开始了。
曾经,我以为,读书会应该是一种很正式的活动,应该有参加人数、活动场地、参会规则等诸如此类的要求或规定。《生命最后的读书会》改变了我原有的关于读书会的认知。
本书作者威尔在陪母亲看病期间,或在医院,或在家,或在旅游地,在不同的场合,两人共同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并就阅读心得展开了讨论。威尔说,他和母亲进行着“两个人的读书会”。
原来,读书会并不需要繁文缛节,中规中矩。只要一起读书,一起讨论,就是一个读书会。读书会也不需要很多人,两个人就可以开始。这两个人,可以是朋友、母子、父女、夫妻等等,只要喜欢读书,愿意交流,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始一场读书会,就像威尔和他的母亲。
也许你在给孩子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他可能会不停地提问,比如天气这么冷,小女孩为什么要去卖火柴?她的妈妈为什么会生病?她的奶奶为什么死了?然后你不断地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这读、问、答之间,就是在进行着一次读书会。
细想之下,其实我们的整个生命中都在开读书会,而且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更多的还是“最后的读书会”,因为我们看过的每一本书,都可能是最后一本;谈过的每一段对话,都可能是最后一次。
陡然之间,对这样定义的读书会倍感珍惜。
02
读书会,是一个分享的过程。
萧伯纳曾说,你我之间苹果的互换,结果仍是每人只有一个苹果,但你我思想的交换,每人将有两种思想。
读书是输入,读书会则是一种输出方式。当我们能够将所看到的书以各种方式进行输出,自身就完成了一次知识的升华和境界的提升。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喜欢分享,是人的天性。人与人在交流的时候,彼此有可能会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分享的意义就在于昭显彼此,寻找共鸣。
03
读书会,是思想碰撞,灵魂对话的过程。读书会的精髓在于相互讨论读书引发的智慧火花,进而内化成生命的深层思考。
现实生活中,夫妻间、长幼间、朋友间常常会发生争执。由于每个人生活圈子不同,接触的事物、人物各异,自然而然地,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就形成差别。差别的扩大会在人与人之间竖起一堵无形的墙,误会便容易产生。那么怎样消除隔阂呢?开展“两个人的读书会”应该是一个好办法。
读书会中,借助书籍这个媒介,我们可以探索彼此的想法,可以自然地探讨那些我们关心但又难以开口的话题,也可以让我们在焦躁紧张时有话可聊。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中,威尔与母亲之间的谈话,经常会围绕着他们所阅读的书里主人公的命运以及他们自己的命运而展开。他们会谈论母亲正在经历的一些事情,谈论威尔自己面临的一些问题。借助书籍,威尔和母亲可以坦然地谈论着同性恋,癌症和死亡。
威尔说:”我会深切地思念我的母亲,也会同样思念这个全新的人,思念这个逐渐深入了解她的过程。”思想的交流和碰撞,让作者和母亲彼此更加了解,更加亲密,也能更加从容地共同面对不期而至的死亡之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