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偏差。
人类其实并没有自己认为的那么理性。

每个人心中或大或小都有自己想去实现的目标。有时候虽然努力了好长时间却看不到任何希望,于是,就会概叹自己“为什么我会做这样的事呢?”,“明明刻苦努力为什么却做不到呢?”。
当自己被这样的情绪困扰时,要明白,这并不是因为自己缺乏意志或者是性格有问题,这些与现实不相符的想法被称为“认知偏差”。
简言之。比如:有A和B两家店,都是8元的一件东西。A店的标价是,“原价10元,现价8元”。而B点的标价上直接写的是8元。那么,买哪一家的东西更划算呢?根据人性的弱点,大多数人都认为“买A店的东西划算”,这就是所谓的认知偏差。
导致“认知偏差”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固有的一种惯性思维——“自动化思考”。就是说人类在无意识状态中所做出的思考。在我们的意识中,面对眼前所发生的事情会不断地产生与事情毫无关系的思考。其实,大多数人24小时都在这种“意识流”中漂泊。

据说每个人每天会出现 700 次自动思考。在这些思考之中有内容比较清晰的,也有意识模糊不清的,但基本上都是负面思考。
也就是说,在你的大脑中每天会出现 700 条负面信息。正是这种“自动化思考”使我们产生了“认知偏差”,从而陷入错误的认知误区。因此,以旁观者的维度去审视自己,却忽略了对客观事物的“甄别”是关键的一环。
我们希望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之中,能够尽可能地依照理性客观的思考来采取行动。要想实现这一点,需要进行一些循序渐进的训练,使它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
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眼前的情况;其次设定好必须要做的事情;接着我们要思考什么是应该最先做的,按照先后顺序采取行动。如果出现问题,应该思考原因,然后正确对治。这才是最好的践行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