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戏真做最好的案例莫过于《色戒》。
张爱玲的这个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引起了不小轰动。
抗战时期,爱国女大学生王佳芝,为除掉汉奸易先生,假冒他人之妻,潜入易先生的社交圈,并以美色诱惑。
最终,却坠入情网,在刺杀的紧要关头,往开一面,放走了对方。
这样一来,不仅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连自己的同学也全部牵连被害。
之所以引发大家共鸣,就是因为对人性的一种揭发:我们总是不经意中让自己陷入无法自拔的境界,而且,我们还会为这种境界找一个适当理由。
正如《色戒》中王佳芝,她以为那是真正的爱情。
这篇小随不是想谈电影,也不是想说爱情,而是想回答下面这位读者的问题。
这位读者觉得戒酒不现实,良叔到不这么认为,如果你真把酒戒了,不会发生什么,相信我。
其实恰恰相反,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戒,是因为我们体会到喝酒的美好,而我们又知道喝酒不是什么好事,于是把理由甩给环境。比如,要招待客户,要应酬领导,要调节员工气氛......
于是乎,自己想喝,就变成了不得不喝,这样我们也就没有什么负罪感了,可以心安理得的喝酒了。
良叔并非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在大企业管理销售,接近二十年,而喝酒几乎就是一个常态。
刚刚进来公司时,我也不喜欢喝酒,毕境口感那么刺激,完全没有可乐好喝。
但是,内部有团建啊,你总要敬敬老员工吧?外部要招待客户啊,客户喝,你总不能不喝吧?
总部领导下来视察啊,你也总要在酒桌上表现一下吧?
于是,开始强迫自己喝酒。
然而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渐渐的,我发现,不得不喝变成了自己想喝,因为醺醉的感觉太美好,自己变得更有胆,酒桌上的气氛也无与伦比,喝完酒,睡眠不好的我,也能睡个好觉。
现在,我可以承认,是自己想喝,而不是谁逼着自己一定要喝。
但在当时,怎么可能承认自己贪杯呢?这也显得太没成色了,于是总是“场面需要”变成了最好的理由。
后来喝多过几次,误了事,也伤害了身体,不想喝,可是每次酒桌上,大家知道你以前喝,现在突然说不喝了,没人会放过你,还是拼命的劝酒。
终究,还是抵不过,说少喝点,可是喝着喝着就......你懂得......
说这么多,良叔无非想表明,多数人的酒都是自己想喝,就算你一开始不想喝,经不住劝,喝了几杯后,突然就又想喝了,就这样周而复始,始终戒不掉。
实现上,无论你做任何行业,任何职位,没有一定要喝酒的道理。
我身边很多成功者,都是从来不喝酒的,而且有意思的是,一旦你一开始就表明自己不喝酒,别人就会默认你不喝酒的行为模式,也就不再会勉强。
最难的是,喝了很长时间的酒,突然说要戒掉,你的环境不会轻易放过你,你自己也很难说服自己。
这时就需要足够的动机。
良叔当时戒酒就是有了足够的动机:体验出了问题。
当时查出一个指标,非常的不好,甚至有生命危险,医生说应该和喝酒有关......
后来进一步查明是虚惊一场。
但一开始那份报告,确实把我吓蔫了,我还系统的把酒的危害查了一遍。
知道喝酒的危害不小于抽烟,酒是一类致癌物,我一个医生朋友还对我说:
“我们喝的大多数酒,其实和喝毒药也差不多了......”
你说这种情况下,你说我会喝酒吗?还会在乎别人的看法呢?
所以,从此任何场合,都是端着茶水杯去敬酒,你说的再天花乱坠,我也不喝。
你说这样会影响到吗?屁咧,一点影响都没有,领导该给你怎样的评价,还是怎样的评价;
客户该给你做还是给你做,有时我们就是自己吓唬自己,或者说自己给自己找理由。
良叔不想把喝酒这事儿全部抹杀,只要不频繁,适当的喝点酒,我想危害也是可控的。
包括良叔现在,和一些要好的朋友见面,也会喝上几杯红酒,这些,量少,没大碍,而且我也完全没有想喝的感觉。
这当然算是把酒戒了。
但是,你要分清酗酒和喝酒的不同,有些场合,就是滴酒不能沾,否则,喝酒马上变酗酒。
我说的是哪些场合,你应该懂得。
所以,戒了吧,别在为自己找理由了,就像我昨天文章所说:
没有什么值得拿健康去交换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