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最火网红是谁?
不是演员,不是偶像,不是博主。
是特朗普。
一句发问,一条动态,甚至一个转身,都能引爆热搜。
怎么回事?
以前从不关心政治的社交媒体,突然变成了全民时事观察家,国际事务分析师,外交手段评论员的舞台。
Sir有点懵了。
不是因为这空前的热情。
困惑的是,这些热搜底下,这些统一的情绪背后……
我们有人真正在关心发生了什么吗?
老规矩。
一部国产老剧,送给当下的键盘政治家——
《北京人在纽约》
不知道你听说过这样一个“传说”没有?
如果你爱他,
就把他送到纽约去,
因为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恨他,
就把他送到纽约去,
因为那里是地狱。
表面上这是一部情感剧。
实际上,为我们还原了曾经中美两国的割裂与纠缠。
关于这部剧的记忆唤醒,需要一首歌。
质问、追问、疑问。
阵容搁在今天,就是顶流。
导演栏两位:
郑晓龙(《甄嬛传》《芈月传》);
冯小刚(四年后才拿出首部贺岁片《甲方乙方》)。
主演姜文、王姬、严晓频。
尤其是前两位,一个同期正在拍摄自己的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另一个是吃了豹子胆,敢自己砸掉人艺饭碗,毅然赴美读书深造的王姬——当年这一举,让同学宋丹丹又惊又羡。
故事反映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出国热。
第一集开篇,主观视角从海面掠过——
自由女神像、布鲁克林大桥、帝国大厦、时代广场……
在当年,十分高大上了。
而如今看。
《北京人在纽约》更像是当下一系列对话、对峙与反思的起点。
刺穿时光,拉开两种文化,多种人性间的鏖战。
我们对大洋彼岸的想象与现实,互相吞噬了几分?
艺术
普契尼的歌剧,有一段著名咏叹调:《为了艺术为了爱》。
Sir在装逼?
并不。
故事主角,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男人,大提琴手王起明(姜文 饰)。
他把女儿留在国内,带妻子郭燕(严晓频 饰)投奔女方亲戚,想在美国谋一份乐团工作。
姑妈是真仁义……
开着豪车把他们扔在贫民窟地下室,一并扔下的还有500元,dollar,声称是借给他们的。
扬长而去。
亲戚啊!真没人性。
先别这么快下结论。
两口子不得不放下知识分子的清高,一切国内资本在这里都是废纸,包括北京人天然的优越感。
王起明还有些大男子主义,想着赚钱,供郭燕重返校园进修(当时国人理想的选择),接女儿出国。
硬着头皮,从端盘子洗碗开始。
与过去标志性的决裂,就是剪去艺术家长发。
△ 拉大提琴的手不小心给切了,郭燕也找到零工
头发只是表面。
真正改变,还是源于艺术。
王起明前脚跟人发生争执,被对方,一个地道的北京人打,把美元扔在脸上。
后脚,他看到一个女孩在地铁里拉小提琴卖艺。
双目对视,他掏出美元给她。
从此,他豁出去了。开始遵循他所理解的、看到的西方文化来武装自己,试图重新执掌命运。
具体变化有三。
他懂得了,身体与性是筹码。
这是他餐厅老板阿春教的,两人交杂着利益交换与寂寞情愫,越陷越深。
她需要的是保护。
他需要第一笔资本做生意——织毛衣。
别笑,是真的织毛衣,用廉价的劳动力模仿时尚杂志的款式再倾销到相对落后的国家、地区,利用的就是信息差。
阿春借了他一笔启动资金,但是要求对方把裤子穿上。
因为金钱本来就是赤裸裸的,她不想再赤裸裸地谈钱。
他懂得了,人是可以工具化的。
人,是赚钱的资源与资本。
人加上技术加上资金,就是美国梦的开始。所以,他学会了从竞争对手大卫那里挖角。
这两个人玩的游戏是,你先做我老板,破产了,我来做你老板,然后我再破产……
甚至大卫,这个自小在中国学习汉语、中国文化的美国人,也有些单纯。
对于更大的商人、市场的寡头来说,不分肤色,谁都是工具。
△ 最右边的白人老头就是两人恶性竞争的渔翁得利者,经常组织“比稿”
他懂得了,用钱可以买来尊严和体面。
当他靠织毛衣赚到钱之后,专门花钱请当地著名的乐团陪着自己过瘾,每个人300美金。
他就像回到年轻时那样,在音乐厅里拉起小提琴,闭着眼睛,时光倒流。
此刻,西装革履、面颊刮得锃亮,他觉得自己又是个艺术家了。
哪怕场下只有一个观众——
并不愉悦,若有所思的阿春。
不得不说,姜文戴上眼镜的细节处理,与阿春的微表情共同使得这场音乐会尴尬的主题呼之欲出。
演奏的是捷克音乐家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与剧集主题高度吻合。
过程中,镜头闪回了王起明从踏上纽约土地那一刻开始经历的种种。
包括最不堪,最隐秘的一段:花钱戏弄妓女,发泄压抑的愤懑。
美国梦似乎依照当地的套路和游戏规则被实现了。
王起明觉得自己懂了。
但是,雪崩也静悄悄地在不远处匍匐。
最先崩盘的,是身份认同。
王起明带着艺术梦想去大洋彼岸,是一代知识分子的缩影。
刚刚走出封闭的原生环境,他们发现自己并没有准备好。
幸运的,这段交织着困惑与不适的经历成为谈资。
比如陈凯歌、顾长卫、陈丹青等,这一批文化精英差不多前后脚都出现在纽约的华人文艺圈里。
甚至,我们的天后王菲也曾经一度以罗大佑的徒弟的身份来到美国纽约学音乐,同行的还有歌手娃娃(代表作《漂洋过海来看你》,她们是住在一所公寓的室友,娃娃事后曾回忆,夜里曾听到王菲在隔壁的哭泣声。
赴美的名单很长,还有陈冲、邬君梅、张瑜(《庐山恋》)、张伟欣(李小璐母亲)等等。
而更多的则是王起明们。
——几乎无法靠艺术谋生、阶层攀升。
只能退回到最原始的丛林法则,体力、脑力甚至身体投进去。
电视剧里,Sir印象最深,也觉得最残酷的一幕:
王起明在赌场里输得精光,失去生意上翻盘的筹码。
开着车,播着他青少年斗志昂扬时作为耳虫的歌,《洗衣歌》。
即使再潦倒,他仍企图用“艺术”麻痹自己。
试图回望曾经的放光。
他艺术吗?
他还“艺术”吗?
早就不了。
这不过是他文化母乳的气味。
闻着它,听着它,他想找回自己是谁。
但他也知道,在大洋彼岸,他是异乡人、是对手。
更是一个早已把自己弄丢的Nobody。
爱情
以今天三观党来看,王起明夫妇加上后来被送到纽约的女儿宁宁……
都挺渣。
王起明跟女老板阿春好了,但不能结婚。后者还想争取混血儿子的抚养权,如果嫁了,就彻底没戏。
郭燕还是跟丈夫最大的竞争对手大卫好了,结婚了,经不起他对于东方美一顿操作猛如虎的追求、宠溺。但婚后还忍不住出手帮助前夫度过生意难关。
女儿宁宁看着父母离婚,童年留在北京,哪怕未成年,都要光速长大,提早尝试禁果,挑衅阿春、气坏老爹。
王起明夫妇患难与共的爱情,一旦变质,就成为女儿改头换面的催化剂。
值得注意的是,演员马晓晴惊人的表现力,与姜文对戏丝毫不怯场。
宁宁这一角实则借用东方女孩的面相、身体演绎了一遍嬉皮士的生活方式。
性、爱、和平,裹挟混沌。
如果要以三观来批,都不是“好东西”——
渣男、渣女和堕落女。
但依然是Sir多次说过的,简单粗暴的标签才是对人性最大的侮辱与轻慢。
叙述剧情很简单,但只有看下去,你才能切身感受到人物的灵魂如何在翻滚、灼烧。
一家三口。
三个片段。
王起明曾经想过挽回婚姻,带着妻子奔向机场要回国,他觉得是万恶的资本主义“迫害”了他们的感情。
可是来到机场,他后悔了……
凭什么啊,没脸见人啊,不行。
他想赢,他要赢。
他早就不是那个可以和妻子相濡以沫的王起明了。
他对郭燕说出最“刻薄”的话:把你的护照拿出去,你是你,我是我。我要是吃软饭的人,吃你的不就行了吗?
那一刻,肯尼迪机场成为分界线——
物质与精神、往昔与当下、东方与西方。只有脚踩这个十字路口的人,才明白这是一条不归路。
毕竟,他们也是被渲染、被捧杀的一批人。
一群向往财富与空间的先行者。
郭燕。
已经成为大卫的妻子,攒局赌钱,她看到王输得眼红,竟然拿出一块手表,要抵押给大卫。
她立刻出手掏出500美金(注意,又是500这个数)买下它。
这块手表是他们当年订婚的礼品。
在当年的中国,流行结婚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郭燕买的是青春,就像王起明花钱买艺术家的尊严一样。
聊以慰藉、虚妄的回魂。
宁宁。
Sir常常回味的一段戏。
关于舞池的对话。
90年代初,前浪与后浪的battle何其耳熟。
阿春直接说宁宁口红太脏、眼线太重,失去了她这个年纪应该有的清纯。
宁宁怒不可遏,你是在报复我吗?
我是要记忆深刻的方式提醒你,不要轻视别人,也不要轻视别人的感情。
五年、十年过去了。
我发现我既不是美国人,也不是中国人。
你是谁呢,就像这个舞池,现在填的满满的,但舞曲结束后,还是空空荡荡的。
起明,让我们去填满它,尽管是展示。
△ 舞池里伴奏的,当年最火的英文歌《Unchained Melody》(电影《人鬼情未了》)
阿春以她老辣的过来人身份,说的是男女关系吗?
不止。
她说的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更迭。
时间与空间都能作用。
远赴非洲拯救难民的宁宁或许做了当时后浪最酷的选择,但是不知道她会不会明白王起明的喊声:
谁来救救我的女儿。
灵魂无处安放,再浪也将成为泡沫。
钱
如果要让Sir来给该剧起一个别名,就是它了。
钱、钱、钱。
剧集开始于500美金,还记得这个数吧。
中间,郭燕用这个数想赎回自己的青春。
结尾,破产之后不得不再次从零开始的王起明,成为彻头彻尾的“香蕉人”,皮是黄的,心开始白了。
他奉行了老美的一套处世哲学。
北京来的发小、哥们听说他混得好,也费劲办了签证来美国投奔。
嘿,结果丫也是把自己扔在当年的地下室,除去租房子的400美金,甩出去的也是500美金(得还)。
发小在深夜大街飚出熟悉的京骂:艹你姥姥!
△ 看看谁演的,冯小刚哈哈
首尾呼应,Sir感觉很像是冯小刚的主意,黑色幽默。
经济理论能够解释很多看起来复杂、高深的问题。
生存是所有在海外打拼的华人必须解决的问题。
但——
有一件事是难解的,就是“自我”。
表面上看是绿卡,实际上看是文化认同感。
电视剧结尾,王起明在纽约为数不多的好朋友,大李遇车祸去世了,当地不少北京人哪怕平时还有点不对付的齐聚墓地悼念他。
这时候,王起明才意识到——
他们留下了,却都失败了。
跟钱谈合作,王起明、阿春输了。
跟孤独作斗争,郭燕、宁宁也输了,哪怕她的丈夫、她的生父有钱。
有人能从这种悲剧式的割裂中胜利吗?
有。
如果要让Sir从该剧选一个理想人物。
一个演员毫无名气的角色,秀梅。
她只是一个打工仔,先后服务于大卫、王起明两个不好惹的老板。
但她始终不卑不亢,温柔如水,不站队、不挑事、也不谄媚。
做自己的本分,力所能及地给同胞帮助,也包括王起明。
当需要赶出“不可能的订单”时,她最先放下是否有加班报酬的顾虑出手相助。
并且有难得可贵的清醒,在纽约打工挣钱的目的还是要回国,过自己的生活。
对于欲望的克制,对于自我来处的珍惜,使得这个人物有了光。
不知名的演员,不重要的角色,太过平常甚至俗气的名字。
却成为一种人的面相。
这种人活在2020年,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大洋彼岸,哪怕股价暴跌、哪怕处在疫情,他们都是平静的,皱一下眉头继续活下去。
不喊口号,不打鸡血、不敏感攻讦。
他们就是相信,人应该简单地活着,简单地相处。
他们不追求那些鼓吹起来的虚妄——
老老实实,把生活过成艺术,用行动珍惜情感,用劳动赚取金钱。
简单吗?
恰恰,Sir在当下很难看到这种人了。
当我们以关注无意义的“大事”为荣,以讨论超出我们理解的“精英话题”为潮流。
并丢弃生活中最质朴的修炼。
那才是最可悲的懦弱。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