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学习了超级厉害的内容是佛陀的四圣谛——”苦、集、灭、道“。其中讲了:1、人生是苦;2、痛苦的根源在于贪嗔痴;3、痛苦灭去的状态是涅槃寂静(没有烦恼);4、怎么做呢?八正道!
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已经概括了佛法的主要内容,真的是大道至简!对于其中的”人生是苦“,我一直不能理解,因为在我平淡的小生活中,我总觉得活着当然是快乐大于痛苦了。
小时候最大的痛苦是作业和考试,但是可以在学校和同学一起玩,吃到好吃的零食,这些都是快乐啊!长大以后,随着思考的增多,偶尔会心烦,比如孤独、穷、没有时间、想去的旅行未能成行......可是,在无比晴朗的午后,躺在床上睡上一觉;或者吃顿层次分明的牛肉火锅;和好友酣畅淋漓的聊个五毛钱的天,这些都是快乐啊!
所以,人生是苦,还是苦乐参半呢?
朋友提醒到:“人生是苦”指是本质,而非感受。这让我豁然开朗。
我所理解的,活着是快乐大于痛苦,这是感受,而不是本质。
为什么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呢?
一是以迷惑和烦恼为基础的人类是制造痛苦的永动机。生理上生老病死,无人可以避免,特别是死亡,大部分人几乎一直都处于逃避不正视的状态。心理上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所带来的焦虑、不安、嫉妒、恐惧、嗔恨等,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可以清晰体验的感觉和大部分烦恼的来源。在这样的痛苦基础上,寻求快乐,如在火海里吹着凉风,是短暂和危险的。故此,认识人生是苦的本质,不是消极想法,而是正视生命的本质,随后勇敢面对。
二是观察自己的念头,你可以发现我们随时随地都在制造痛苦,比如:想要带你去浪漫的土耳其,但是没钱;想一觉睡到昏天地暗,但是要早起上班;想要遇到家里有矿的白马王子,但是童话里都是骗你的......而基于人的基本生存属性——趋乐避苦,我们都在为了缓解痛苦而努力。比如,因为孤独,我选择打游戏或者吃东西,让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就没有时间感受孤独。可是,当一切停止,回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孤独感还是如幽灵般再现,心灵更加的空虚、烦躁。故此,人生是苦,因为缓解痛苦的努力终究比不上制造痛苦的速度。
只有认识到痛苦的本质,才会为了止息痛苦而努力。有人会说,如果在痛苦中的人并未感受痛苦,那么是让他继续这样的生活,还是让他看到生活的本质是痛苦的。老师说:也许有人可以在大部分的时间过得比较舒服,但是如果没有看到生活的本质是痛苦的,并为解决痛苦的根源而努力,一旦挫折降临,超出在他的可承受范围内,就会被一举击垮,感受到更猛烈的痛苦,如果是你,你愿意做何选择?我忽然想到,在泥潭里生活的小猪仔们,也许它们的生活一直自己觉得不错,但是当屠夫的刀落到它们的肉体上时,那一刻的恐惧是多么恐怖的。我想当梦想是换一个单人间的猪,还是不想再变成小猪仔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