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性原理,是一种建立可信赖逻辑模型的思维模型。
人类有两副认知眼镜:
第一副眼镜通过眼睛认知世界:即感性认知;
第一副眼镜通过大脑认知世界:即理性认知。
感性认知习惯采用归纳法;
理性认知习惯采用演绎法。
归纳法 Vs 演绎法
归纳法:
通过经验总结得出的结论。
比如:
在欧洲看到的天鹅是白色的,在亚洲看到的天鹅是白色的,在美洲看到的天鹅也是白色的,因此得出结论,世界上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
这是空间性归纳。
另外也有时间性归纳。
比如:
昨天太阳从东方升起,前天太阳从东方升起,大前天太阳从东方升起,所以每一天太阳都会从东方升起!
这是一种由特殊推导至一般规律的推论方式。
而演绎法相反,是由一般推广至特殊的推理方式。
它是前提蕴涵结论的推理;它对人的思维保持严密性、一贯性有着不可替代的校正作用。常常不用演绎法,因为演绎法消耗的能量更高
但是归纳法有一个重要的bug,它推导的结论并不是100%正确的。
比如如果在某个地方看到一只黑色的天鹅,之前的“天鹅全都是白色的”假设就崩塌了
哲学家【休谟】提出“归纳法谬误”:
即使所有前提都是正确的,结论仍有可能是错误的。
理由:
问题1:通常样本数不够大,结论有偏失
问题2:归纳法基于一个隐含假设:未来和过去一样,“连续性假设”
比如:
昨天太阳东方升起,前天太阳东方升起,因为未来和过去一样,所以明天太阳也从东方升起。
这符合“最小作用力原则”:
为了减少大脑的耗损量,人类大脑只能假设未来不会变化。
故,
认知吝啬鬼原则01:认知的时候,默认用眼睛
认知吝啬鬼原则02:用脑的时候,默认连续性
芒格称之为“一致性原理”。
“确定性依赖陷阱”
确定性决策原则:
“在A和B的两个结果之间选择,X是一个未来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
如果X发生,你选择A; 如果X不发生,你也选择A
这意味着,无论你是否知道X有关的事,你都应该选择A,而不是B。”
这大概是世界上最简单、最没有争议的原则了
但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举例:莎菲尔1982年实验。
考试后度假。
通过考试的学生,超过一半选择去度假
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更多人选择去度假
不知道自己有没有通过考试的,2/3选择不去度假
说明,人类决策习惯于依赖某件事确定发生的基础上。
当某件事不去定的时候,人类大脑决策当即失灵。
这是人类大脑中可怕的无法消失的连续性假设。
这就是归纳法的局限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