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收到了尚天阳的一篇文章《长歌苍响》,文章里,他回忆起了一位在初一及初二上学期的一位历史代课老师。
我觉得,尚天阳的文笔一直很“老辣”,叙事也好,嘲讽也罢,言语之间,老道娴熟,不着痕迹。
或许这是他的一贯风格?我曾多次这样猜想。但教过他语文的老师们,给我的答案竟然是“对他的作文无印象”。甚至他们还说“印象里他的语文成绩或写作并不突出”。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尚天阳是喜欢读书喜爱写作的,只是他的业余写作都在“作文本”之外的本子上,语文老师未曾见过。而写在作文本上的,都是按老师的要求循规蹈矩的文章。
而巧的是,到了初三,他遇到了同样喜欢读书喜爱写作的我来教他们语文,于是,沉睡的本子便苏醒过来,他拿给我看,读给我听,课余时写好了便传给我。
面对他怪诞的语言,惬意的构思,不拘的文风,我非旦不批评指责,反而大加赞赏。于是,奇才尚天阳诞生了。
他喜笑怒骂皆成文章,对我而言,他几乎有过之而无不及,我欣赏他,引领他,乐此不疲。
这时候,我是他的引路人。
还记得那次考试,他突破丛围,由年级一百多名一跃提到第六名。他老早地在教室门口等我,看到我从走廊那头走来,他欣喜地跑向我,把这一喜讯告诉我。
这时候,我们就像朋友。
还记得又一次考试,班主任公布了成绩后,他一下课便跑到我的办公室,话未说出口,泪水已奔涌而出,他哽咽地告诉我“没考好”。我帮他拭干泪水,同他分析失利原因,但更多的是鼓励他,让他重拾信心。
这时候,我们如同一对母子。
或许,我们的相处不像师生,每次上课之前,他都会在教室门口等我,然后围着我问东问西。有时一个玩笑,有时一句嗔语。
此文以尚天阳为例,意在说明教学如同生活,不能总有严厉与斥责。因为他们快乐地收获了知识,我也从他们身上收获了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