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最美好的课堂总在理想之中,但我沉醉在每一厘米与之更接近的过程中。为了理想高效的课堂,我愿意一直在追寻的路上,去学习,去思考,去实践,因为这条路上,进一寸就有一寸的欢喜!
5月21日,在教研室组织下,我在县直三小听了余映潮工作室三位老师的课。同是古诗文教学,三位老师的课堂设计各有千秋。由于我对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非常陌生,这次听课我更多的侧重于三位老师对课堂的设计和组织。
听完三节课后,三位评课老师进行了非常中肯的评讲,说出自己对教材的看法和理解,指出了我所没有注意到的点。尤其是对课堂环节的分析和讨论,让我感受到在同一节课例里,不同的目标环境下,训练重点和活动实施产生的分歧和异议。
这次听评课我觉得很有收获。针对这些分歧来磨课,会让包括讲课的老师,评课的老师,听课的老师都对教材有更透彻的认识,对教学流程的层次设计也更简洁清晰。
果然,在5月28日,余映潮老师亲自到实小观课时,我再感受这三节课时,就觉得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课例有了更严密合理的设计,同时教学活动也更加扎实深入,能感受到磨课的效果非常明显。尤其是吴雪凤老师的课,更加从容大气,学生在课堂上对活动情况的展示让在场老师忍不住鼓掌喝彩。在我看来,真的是非常理想的课堂状态了。
在余老师评课的环节里,我留意到余老师的评课非常严格,具体到几分钟,几个问题,组织了几次,每次活动有几个学生进行了展示。
在我听来已经趋近完美的课堂,余老师却指出很多改进之处:教学环节的设计,主问题的推进,课堂容量等。让我看到了这位语文教学大家比一般教师更高的站位和更深层的课堂解析。
会议结束之后,我对余老师在评课环节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有些理解不透,就在回家路上反复思索,在脑海中对照课例一一复盘,就这样一直想到晚上十点,还是觉得有些不明白。
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我在微信上就两次听课,两次评课的感受和不解向吴雪凤老师请教。
虽然吴老师反复备课讲课已经辛苦好几天了,但她不辞辛苦,我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她耐心地一一答疑解惑,一直谈到深夜十一点,让我切实感受到她对于教材,对于教法,对于课堂的深刻理解,和对已授课程的反思。
和吴老师的交流让我体会到了深入的探讨和磨课对于教师,对于课堂的意义所在。催着吴老师休息之后,我仍然沉浸在收获的思绪中,过了好久才入睡。
在一次又一次的观课评课中,我看到了课堂的变化,老师的变化,对自己的课堂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教有常法,教无定法,教海无边,教研为舟。愿泛舟而行,愈行愈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