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非说:“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教师丧失了独立思考精神乃至丧失了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
现在的课程改革,总是强调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其实最为关键的是要让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学生喜欢的教师,是那些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师。教师自己不迷信专家、不迷信书本,能够在教学中提出对所学内容的新见解,往往能启发学生更多的思考。而这样的思考通过师生之间的互相传统和思维激荡,会给学生带来非同寻常的认知体验,吸引他们沉浸在对所学内容的思考之中。沉浸在学科美的感悟之中,并被学科的无尽魅力所震撼。课堂上时常有这样的体验,学生就不会感到厌倦,总是期待着老师的到来。
哈佛大学的标志是三本书——两本朝上打开,一本朝下盖着,这个标志告诉师生;书本传播了知识和真理,同时书本中有谬误,因此哈佛的师生都要不唯书、不唯上。这所学校所追求的就是师生的批判性思维。
尊重,有四个不同的维度,分别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规则”“尊重万物”。
一个人将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书本知识的学习上,不一定是好事情,没有生活实际的积累,五谷不分,走上社会往往会很吃力的。
潘光旦在1930年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假期与知识生活的解放》,对学校为什么要放假这一问题作了一番分析,很值得我们思考。他认为,假期是每一个学生“解除痛苦恢复自由的上好机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对学生提出了两个要求,首先要树立“在假期里,我便是我,而不是教员的学生”的信念,其次要选择一两个比较高明的求知方法。这就是说,学生在假期一定要摆脱老师的阴影,去过一种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活。
美国大学里,虽然未必有“专读一书”的单调和痛苦,但放假的目的,却是为了“知识生活的解放”,为了给学生多留一点自由自在的学习研究的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