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在“过去24小时我学到了什么”打卡的第三十天,确切地说,是弗兰克老师这个打卡小程序的第三十一天。是为满月之日。
于我来说,这个打卡是缺憾的,不完美之处,便是少打了一天的卡。换句话说,就是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再怎么努力,即便使上全身的劲儿再拼一把,在这个小小的程序里,我也是当不了第一了(最近都在讲《跃迁》之术--“头部”)。
忘记打卡的那天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让我把坚持超过了二十一天的打卡忘得一干二净。到底是什么事呢,日日琐碎,日日繁杂,倒真想不起来了,就像那天将打卡这一“习惯”彻底归于失忆。
目前,打卡满三十一天的,共七人。如果,这七人中,没有人发生忘记打卡,或者停止打卡的情况,那我最好的排名,便是第八名。
吴军的《硅谷来信》里,有一篇说到成功,“所谓的成功并不难,关键在于少犯错误”。他说,世上的比赛有两种,一种,拼的是绝对成绩,比如,同样赛跑,你的成绩是多少,另一种,拼的是相对成绩,如果是接力赛,最后拼的就是在长长的接力过程里谁犯的错误少。
毫无疑问,如果单就打卡的次数说,那我肯定是落后了,不管是绝对的成绩,还是相对的成绩。但,打卡之所以为这几年互联网上最热的词之一,绝对应该意义大于形式,实在不该单拿打卡的次数来说事。也就是说我们要的是人生这个长长的过程里的成功,而不是单一一次的失误,就放弃了该有的进取姿态。
最近,坚持了三个打卡,一个是66自虐派的21天打卡,已经结束,一个是9人组的成长小分队的日更文打卡,前几天才正式严谨,还有一个,便是这个“过去二十四小时我学会了什么”的打卡,也是三个打卡里持续时间最长的。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来探讨打卡的意义,还有缺了打卡带来的焦虑有无意义,因为打卡的主体,毕竟是人,又处于动态的环境里,什么样情况的发生都有可能。结论是,打卡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中坚持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我学到了什么呢?如弗兰克老师的主题语: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在刷朋友圈中,过去的24小时你学到了什么?
现在,把我的打卡节选如下:
第一天
学习了弗兰克饭团,对独立思考、排除情绪干扰有了新的认识,决策abcd法则也有了初步了解。
还学了二元学习法。要学习,就要找到该领域观点相反的两座高峰学习。在相互的参照对比里了解该领域的当下全貌。
还学了一首诗,储光羲的《钓鱼湾》。知道了一种写法:写景是为了抒情,抒情隐含着言志。文章有层次感,有明有暗才有看头。
其中,有对弗兰克老师饭团的学习,有在罗胖的逻辑思维里的学习,还有跟一个诗人老师每天读一首诗的学习。话说,这每天除了工作,生活,便是各种学习。面儿上看,够上进,够努力。
第五天
一个人不管是在单位还是在家庭,责任担当才是人生成功的关键。
什么是责任呢?
1.不找借口
2.坚守承诺
3.保证成果
勇于承担责任,才有机会,才会成长,才会成就。
这天,单位组织了培训,在相当“燃”的氛围里,学习了百分百担当。现场的培训,总觉得形式大过内容。大领导也在,职场套路接连不断,初心明里暗中碎了一地。但是,对于一个坚持学习的人,任何境况都可静下心学到自己能够学到的。
第八天
选一件最重要的事,然后把它做到极致。
大概是累了,只写了一句话。这也是弗兰克老师常说的,只要你自己真正思考了,输出一句话,也是提升和进步。讲讲这句话吧,意思是我们不需要这也想做,那也想做,我们真正需要的,是选择一件事,做到极致,使其成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第十九天
任何事情和关系都是有时效性的,在该努力时,一定不要待在舒适区,在面对困难时,要迎难而上,而不是回避,在可以付出的时候,一定不要想着来日方长,来日其实并不长。人生九百宫格,划来划去,半生已过,剩下的日子,好好过。
这些话有点儿感慨的嫌疑,知识点看上去寥寥。时间易逝,人生有限,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虐心的是,事情和关系都是过期不侯,处于机会中,最怕深深的迷茫,与不自知。
第二十五天
1.天下武功,惟“快”不破。保持速度,保持敏感性。
2.一个人的人脉不是能够帮他的人,而是他能够帮助的人。
两句话,又是一天打卡。好吧,解释下,第一句,是傅踢踢的写作心得,之一。追热点,一定要快,快,快。在众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占据先机。第二句,是弗兰克老师自身学习过程中分享到群里的,至于什么意思,你也猜猜看,说不明白也没关系,余生,且行且悟吧。
第二十九天
空白
就是忘掉打卡的那一天了。不完美,但我不纠结,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捂脸,害羞状:看我“厉害”吧,用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为自己的失误“开脱”)。
第三十一天
在书本上学了很多理论性的知识。
在生活中一定就是正确适用的吗?不见得的。
首先,它并不一定适合任何人,任何环境;
其次,它可能忽略掉了某一方面关键的信息。
所以,还是那句话,从现实出发,从生活的真相出发,让实践来检验知识。
首先,其次,那然后呢?然后,有新的认知再补充吧。越来越发觉,学习,不是要学习一大堆的道理,而是要结合自身,结合现实。甚至,有时,真正的知识,不是看几本书,付费听几次课,而是从生活的真相里去学。
以上,就是我在打卡过程中简短地写下的每日学习所得。有些,是很动了脑子再加工的,有些,是当日所学知识点之一二。至于输入的源头,有些是来自弗兰克老师,有些是从罗胖那里所得,还有一些其他渠道学到的。
说到罗胖,就不得不提一句之前网上热传的那篇文章,《罗振宇永远不会告诉你的秘密》,所谓的“比卖知识更高明的,是卖焦虑”。这两年,蔚为壮观持续升温的知识付费,说到底,还是契合了时代发展经济转型背景下,个体的焦虑感。
拿我来说吧,这两年不停地接收各种网络上碎片化知识之余,也开始加入付费以期提升自我的人潮里,不知不觉,买了好几个课程,各种学习。学习中也有了不可避免的困惑:
日复一日热情高涨的学习,收获的是一堆囤积起来看似新鲜的碎片化信息、知识,还是在自身的知识架构里,不断扩充自己的思维,和认知?
也就是说,是知识,还是焦虑?
其实,细想之下,两者之前的差别,看似鸿沟,实则简简单单两个字--思考!
思考什么呢?
《罗振宇永远不会告诉你的秘密》中,作者对如何摆脱知识带来的焦虑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一,学习要有目标定位。
二,学习要懂问题驱动。
三,学习要懂系统深挖。
四,学习要有致用的出口。
看到这些,松了一口气,这不就是自己坚持打卡中一点点体会并坚持的吗?从每日总结开始,思考自己一天所得,几分钟的时间,形成知识卡片,进行输出,不局限于网上、书本上、课程上的所学,从问题出发,将知识点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里……
埃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原理有幸在学习中遇到了倡导行动的老师,遇到了一群同频的小伙伴,让自己学到的知识“动”起来,用一切能用的形式,如做知识卡片打卡,就同一内容发表观点,群内分享,进行主题写作,还有接下来的打造个人品牌,等,让知识去焦虑,内化为个人的能力。
或者说,打卡只是一种很基础的自我提升的辅助手段。其通俗的意义,一为让坚持有种仪式感,和持续性,二为每天给自己一点儿时间去复盘自己一天所学。打卡这件事,若不能很好得赋予其意义,那打再多时间再多次数的卡,说到底,只是表面看上去的努力,一如囤积的大堆知识,背后,却是并无一分一毫实质性的价值。
弗兰克老师讲过一句话,直白,现实:成长是你自己的事,与别人无关。所有与自己有关的事,都该是自动自发的,没有外界的鼓励,没有及时的回馈也要有动力坚持下去。群里的小伙伴也说,你的坚持不会亏待你。
我也这样觉得。所以,还能说什么呢,打卡,继续走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