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日更好文
《回窑诗话》|情志(14)

《回窑诗话》|情志(14)

作者: 小茉莉花 | 来源:发表于2023-04-11 23:50 被阅读0次

    文章系原创首发

    二、古典诗学情志观流程

    (一)先秦时代:“言志”说

    “诗言志”的“志”,在先秦时代指思想、志向、怀抱,不是情感。最权威的解释当然是儒、道两家;而他们的意见又大体一致,足以代表先秦时代的诗学观念。春秋战国之际的史学家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诗以言志。”这是指当时流行的“赋诗言志”和“陈诗言志”,是就用诗方面说的。《孟子·万章上》云:“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是就解诗而言,即要根据诗的文辞所表达的意思去探求诗作包含的诗人之志,这里向读者明确指出诗是言志的。《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荀子·儒效篇》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春秋》言是其微也。”庄、荀说的“志”显然是指诗歌本身而言。以上所述几种“志”,显然是指思想、志向、怀抱,都不是从欣赏角度,更不是从总结诗歌的艺术经验和特殊规律而言。即是说,根本没有把诗歌当作艺术,只是把它当教化和交际的工具看;只注重它的社会功利性,而不重视其艺术性,因此也就忽略了诗歌的抒情特征。孔子教导他的儿子学《诗》,说“不学诗,无以言”;又说“诗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乎鸟兽草木之名”。都是看重诗的社会功用。他从用诗的角度出发,认为只要熟悉《诗》,能随时陈诵就可以了。他们自己从不作诗,只是赋《诗》、陈《诗》。这是外交、宴会、盛典乃至日常交际的必备手段。社会风气使然,所以除荀子以外,先秦诸子都把《诗》看成经典文献就不足为奇了。他们忽视诗歌的情感内容和抒情性质,而突出强调其政治教化和交际功能,是片面的。因为先秦时代本来就有许多抒情诗,而这些先生为了言自己的“志”不惜断章取义,这实际上开了后世穿凿附会、拔高诗意为我所用的坏风气。例如,《关雎》本是情歌,《论语·八佾》孔子称赞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无邪”而合“礼”。后世儒家便据此贴上“后妃之德”的标签,说是可见“后妃性情之正”;《卷耳》原为思妇怀念征夫之作,注家也据孔说认定是“后妃之所自作”,“可以见其贞静专一之至矣”,都是很典型的。

    注释:

    一、志:

    志,始见于春秋金文,形声字,从心之声。

    《说文解字》本无“誌”字头,今本“誌”字头是徐铉所增的新附字。

    在古代汉语中,上述标志和表示记忆、记录的“志”常与“识”(zhì)相通。《周礼·春官·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

    《周礼·保章氏》注云:“志,古文识”,盖古文有志无识,小篆乃有识字。

    《保章》注曰:“志,古文识。识,记也。”

    《哀公问》注曰:“志读为识。识,知也。”今之识字,志韵与职韵分二解,而古不分二音,则二解义亦相通,古文作志,则志者,记也,知也。

    惠定宇曰:“《论语》贤者识其大者,蔡邕《石经》作;多见而识之,《白虎通》作志。

    《左传》曰:以志吾过,又曰且曰志之,又曰岁聘以志业,又曰吾志其目也;

    《尚书》曰:若射之有志,

    《士丧礼》志矢注云:‘志犹拟也。’今人分志向一字,识记一字,知识一字,古只有一字一音。又旗帜亦卽用识字,则亦可用志字。

    《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之所之不能无言,故识从言。

    《哀公问》注云志读为识者,汉时志、识已殊字也,许心部无志者,盖以其即古文识而识下失载也。”职吏切,一部。

    又解:

    志 zhì
    〈名〉
    (1) (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2) 同本义
    志,意也。——《说文》
    志,德义之府也。——《国语·晋语》
    夫志,气之帅也。——《孟子》
    在心为志。——《毛诗序》
    思虑为志。——《春秋·说题辞》
    志者,臧也。——《荀子·解蔽》
    志者,欲之使也。——《鬼谷子·阴府》
    诗言志,歌永言。——《书·舜典》
    父在观其志。——《论语·学而》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汉书·班超传》
    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身将老寂寞,志欲死闲暇。——唐· 韩愈《县斋有怀》
    (3) 又如:志志诚诚(真心实意);志局(意志和器量);志干(意志坚强);志意(意志);志坚如钢;有志者事竟成;志分(志向与才分);志虑(志向思虑);志抱(志向和抱负);志尚(志向;理想);志况(志趣);志好(志趣好尚);志略(志气谋略);志局(志气器量);志介(志气和节操);志高气扬(志气高昂而自得)

    (4) 记事的文章 。如:风土志;志乘(志书)

    (5) 心情
    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6) 又如:志情(心情);志意(志愿;思想;精神);志识(思想意识;见解);志度(气度);志思(情志,怀抱)

    (7) 神志
    罔兮不乐,怅然失志。——《神女赋》

    (8) 通“帜”。旗帜
    卫宫设兵张旗志。——《史记·叔孙通传》
    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史记·张丞相传》。索隐:“志,旗帜也。”
    不用麾志,举矛为行伍。——《华阳国志》

    (9) 皮肤上生的班痕。后作“痣”
    约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梁书》

    词性变化

    志 zhì
    〈动〉
    (1) 有志;立志;专心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2) 又如:志于学(专心求学);志道(有志于道);志古(笃信古道)

    (3) 记着
    疆志而用命。——《国语·晋语七》
    一经目辄志于心。——《新唐书·褚亮传》
    博闻彊志。(知识广博,记诵的事多。闻,学识。彊,同“强”。志,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 又如:永志不忘

    (5) 向慕
    老生惜岁月,烈士志功名。——陆游《感秋》

    (6) 记载,记录
    《齐谐》者,志怪者也。——《庄子·逍遥游》。释文:“志,记也。”
    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周礼·春官·保章氏》
    就是张华的《博物志》,也不过志其一二。——《醒世恒言》
    (7) 又如:志书(记事的书);志乘(记载历史的书);杂志

    (8) 叙述
    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荀子·尧问》


    誌 zhì
    〈动〉
    (1) (形声。言形志声。本义:记忆)

    (2) 同本义
    誌,记誌也。——《说文新附》
    誌,记也。——《字诂》
    亮少警敏,博见图史,一经目辄志于心。——《新唐书》
    (3) 又如:志而不忘(牢记心中,永远不会忘怀)

    (4) 记录
    太古之事灭矣,孰志之哉?——《列子》

    (5) 又如:志异(记载奇异之事);志怪(记载怪异之事);志记(史书中的志和记)

    (6) 做记号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晋· 陶潜《桃花源记》

    (7) 又
    寻向所志。


    誌 zhì
    〈名〉
    (1) 标记;记号
    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孙伯传》
    (2) 又如:志桩(刻有尺度的木桩)

    (3) 记事的文章或书籍 。如:墓志;地方志;志表(墓表);志铭(墓志名)

    二、情:

    情,最早字形见于《说文》中的小篆,也见于《孙子·九地》。

    从心,青声。小篆为左心、右青;汉代简帛文字或作左心,右青,或作上青、下心;隶楷文字与小篆一脉相承,写作情。

    《说文》:情,人之阴气有欲者。徐灏注笺:发于本心谓之情。

    《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又情实也,《论语》: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董仲舒曰:情者,人之欲也。人欲之谓情,情非制度不节。

    《左传》曰: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

    《诗·序》:六情静于中,百物盪于外。

    《白虎通》:喜,怒,哀,乐,爱,恶,谓六情。

    《孝经援神契》曰:性生于阳以理执,情生于阴以系念。从心,青声。疾盈切,十一部。

    《唐韵》慈盈切,并音晴,性之动也。
    又叶慈良切,音墙。韩愈《赠张籍》诗:闭门读书史,清风窗户凉。日念子来游,子岂知我情。

    朱子曰:古人制字,先制得心字,性与情皆从心。性即心之理,情即心之用。

    三、訾圣:

    从南朝·梁 刘勰的著述来看:孔子是圣是上哲。所谓“ 玄圣创典”教化后人,即使他有“玄”的地方令后人不解,也无可指责:谁都有难言之隐。

    刘勰·《文心雕龙》:“ 夫《易》惟谈天,入神致用。故《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隐。韦编三绝,固哲人之骊渊也。《书》实记言,而训诂茫昧,通乎尔雅,则文意晓然。故子夏叹《书》“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言昭灼也。《诗》主言志,诂训同《书》,摛风裁兴,藻辞谲喻,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矣。《礼》以立体,据事剬范,章条纤曲,执而后显,采掇片言,莫非宝也。《春秋》辨理,一字见义,五石六鹢,以详备成文;雉门两观,以先后显旨;其婉章志晦,谅以邃矣。《尚书》则览文如诡,而寻理即畅;《春秋》则观辞立晓,而访义方隐。此圣人之殊致,表里之异体者也…… 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铭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

    “ 颜阖以为:‘仲尼饰羽而画,徒事华辞’。”虽欲訾圣,弗可得已。然则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天道难闻,犹或钻仰;文章可见,胡宁勿思?若征圣立言,则文其庶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窑诗话》|情志(1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oqw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