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次,对别人来说,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分享,对我而言,却是一次重要的成长。
01
那个周五,在行动营写的文章拿了最佳,喜出望外。
不过,心里清楚,这个最佳,有一半以上,是我们排点评官季敏老师的功劳。
文章的名字叫做《创业记》,内容来自于稻盛和夫先生的《活法》。
文章的初稿,塑造了两个青梅竹马的小伙伴,一个按照稻盛先生原则做事的A,一个按照金钱至上原则做事的B。A一开始的成长和成就会慢于B,但是到最后,会超过B。
这是一个平淡乏味的故事,而且由于一开始需要介绍A信奉的原则,相当于一开始就把结尾给剧透了,肯定A赢啦。
我也知道这样不行,但是没有思路要怎么改。于是就去请教了我们排的季敏老师。季敏老师给我提的建议是,要加强戏剧冲突和反差,故事才有吸引力。
听了季老师的话,我就在想,能不能让两个人的结局对调呢,A信奉正确的原则,但是最后失败了。什么原因导致失败呢?信奉的原则中途改变了。正好也对应了书中所说,改变思维方式,有时会让人生180度大转弯。
于是,才有了这篇最佳文章。
02
在行动营,拿了最佳文章的人,隔天要在群里做写作分享。
“木吉,明天到你分享了。”主持人伽玮来找我提前做准备。
“我不知道要分享什么。本来写作就没什么底子,这次也是有了季老师的点评才能把文章写好。”我面露难色。
“你这次的文章写得很好呀。如果确实不知道分享什么,可以试着分享你构思这篇文章的思路。”伽玮鼓励我。
“好吧,我试试。谢谢伽玮!”遇到不擅长的事,我总是习惯退回自己的舒适区。但那时候,行动营的“越参与,越收获”带给了我动力,我想收获得更多。
“不过是半个小时的小分享。分享得不好,无非是冷场罢了。”我预想了最坏的结局,放下了包袱。
“接下来,就是尽力而为了!”我心想。
03
分享是在周六的晚上6点。刚好是周末,有足够的时间做准备。
早上,一如既往5点起床,录制语音,五点半卡点完成行动营的打卡。然后,就开始做准备了。
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去模仿那些做得好的人,学习他们的做法。
我把前几期所有的最佳分享都整理了出来,了解别人分享的流程和内容。
大部分人的分享时间都控制在20分钟到30分钟,分享的形式是语音加上主持人帮忙转成的文字,会和群里的小伙伴互动。内容多数是分成三个点去分享。分享过的内容有收集生活素材、行文结构、黄金圈、写作时间管理等。
我在收集整理的时候发现,如果不是当场参加,后面要爬楼其实是比较麻烦的,会有比较多的互动和表情穿插在分享中间。有时候,主持人会帮忙把分享内容整理好,可是由于微信识别语音会不准,转的文字会存在偏差。
我分享的内容不一定精彩,但至少,要让愿意来听分享的人更方便一些。
于是,我和主持人说了不做热场和互动,只是分享。而且,由于语音和转成的文字是重复的内容,语音转的文字也会有偏差。因此,除了开场白,我的分享就直接发文字了。
为了避免到时急急忙忙打字,或者临时组织语言逻辑不通顺,我决定提前写好逐字稿。这样到时分享完,也可以直接把逐字稿发出去,便于大家查看。
04
确定好分享流程,接着就是准备分享内容了。
我这时候才发现,看完别人的分享后,我的思路被带着走了。脑海里想到的都是他们分享过的东西。于是,不再看他们分享过的东西。
可是,分享些什么好呢?我一筹莫展。
看着空白的word文件上闪烁的光标,看着时钟的秒针慢悠悠地走完一圈又一圈。回过神来,竟然已经呆坐了一个多小时,一个字没写出来。
虽然,分享是在下午,可是再这样拖下去,时间很快就要不够用了。我开始觉得着急。
这时候,是伽玮的话给了我方向——如果不知道分享什么,可以试着分享你构思这篇文章的思路。
我从文章的构思,从和季老师的沟通开始写起,作为要分享的第一点。
其实,很多事都是这样,最难的是开始。只要开始做起来,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写完第一点后,我陆陆续续有了其他的想法。
先按三个点的结构去分享吧,现在已经完成了第一个点,接下来,至少再准备多两个知识点就好。想到这里,我不再慌乱。
我们的分享,主要是针对行动营写的500~800字的文章。而像这样一篇短文要写得好,都是有一些共通的规律的。
想到这里,我把之前所有的最佳文章,还有妙笔生花(排的优秀文章)都整理了出来。一篇篇看他们写得好的地方,还有不足的地方,记录下来。
慢慢地,要分享的其他两个知识点,也成了形。
在整理的过程中,我又想起之前收集在有道云笔记的关于写作的文章。这时候,之前做的分类起了作用。
每次把文章收集进有道云后,我都会把他们丢到对应的文件夹中,便于后期查找,像有写作、阅读、笔记、营销策略等各种类别。
打开“写作”的文件夹,发现里面收藏了不少好文章。我从中挑选了几个我能理解的,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说得清楚的,实用性也比较高的知识点。要分享的内容,慢慢丰富了起来。
内容有了以后,我又重新做了梳理,去掉了同质化的知识,让留下来的知识点有一定的前后关联,并且应对的问题更广。
接下来的时间,我不断地修改调整自己的逐字稿。
05
到了晚上6点,分享正式开始。
虽然,已经和主持人说了不需要热场,但是仍然有关系好的老铁帮忙热场,特别感动。
做了语音的开场白后,我开始一段一段地把准备好的逐字稿,依次发到群里。
由于没有让主持人互动,一开始,微信屏幕上,只有我的一段段文字。我不知道大家是什么感觉,就像个等着高考成绩的高中生一样,紧张而不安。但是,只能硬着头皮接着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不让主持人互动,是不是一个正确的做法。
但慢慢地,开始有小伙伴回复。
“干货满满”
“木吉打字好快”
“很棒!”
我有了信心。开始相信自己准备的东西,是能够得到别人认可的。
分享过半。越来越多的小伙伴加入了进来。但大家都很尊重我的分享,仅仅只是通过括号+短句的形式,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没有发表情,或者随意聊天。
结尾,我用韩雪的一句——三分天赋可问津,七分勤奋入桃园,结束了分享。并且把准备好的逐字稿发到了群里。
大家的回应很热烈。分享后,有不少小伙伴也加了我微信。
我这才确信,这次分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原来,即便我基础不好,用心去做,依然可以做好。
这次分享,从头到尾不过20分钟。
但那天,我从早上5点半开始做准备。下午5点半,才把最后一版稿件准备好,给了伽玮。
那天,我把之前所有的最佳分享,所有的最佳文章,妙笔,还有自己收藏的关于写作的文章,都整理了一遍,一字一句做了笔记。
那时候,500~800字的行动营文章,我尚且要费尽心思。但这次分享,我写了近4000字的逐字稿,反复修改了无数遍。
或许,这次分享是运气好才能得到大家认可。但我更愿意相信,是用心的付出换来了大家的认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