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说,她结婚时,嫁妆就是一个大木箱子,几身新衣服,几块布料,一床被褥加两套碗碟。我爸骑着28寸的自行车,把她从外婆家接回家,简单宴请宾客。她就这样嫁了。
那时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农村,彩礼嫁妆自然也是依家庭条件而定。
家境好一点的,嫁妆会有缝纫机,自行车,木质家具等,再添上被褥布料碗筷等一些生活用品;家庭贫困的,差不多就跟我爸妈那样;更差一点的,就只有一床简单的被褥,将新娘接过来就行!至于男方,结婚时,则要备新房,新床等。
还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换亲”式嫁娶。简单来说,就是有的适龄适婚男子,因为家里太穷或身有残疾等原因,根本没女子愿意嫁,按这样下去,应该是会打一辈子光棍的,但若果他家里有姐妹,那他们的父母就会做主,将姐或妹,嫁给一个跟他们家情况差不多的男人,而那男人刚好也有个姐或妹,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嫁给他。
这种方式,双方几乎不花分毫,而女人,没得选择,更谈不上爱情,完全被物化。我老家村里面就有一对这样的夫妻,印象中,那个被“换嫁”过来的女人,一直呆呆的,挂着一张苦脸。
后来,到了80、90年代,人们经济条件渐渐地好了不少,婚嫁时的嫁妆也丰富起来,先是黑白电视机,后是彩电,单车,摩托车,家具,冰箱,洗衣机等等。记得那时,但凡有人结婚,我们的乐趣之一就是看讨论拉着新娘嫁妆的货车有多大,嫁妆多不多。
当然,嫁妆的丰厚与否,并不仅仅体现女方的经济条件,而更多的是代表男方给的彩礼高不高。
不过进入千禧年(05、06年)之后,用大货车运嫁妆的现象明显减少,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家里家具基本都齐全了,或私下里置办,再不会用到大货车运送嫁妆这么笨重的方式。
现在,彩礼和嫁妆的形式更多是通过房子、钱、车来体现。这些相比之下,这些更直接,更有分量。
不过,对于婚姻生活来说吧,婚礼嫁妆等都是很小的一部分,真正的考验,是从结婚的那一刻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