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完美主妇的强迫性人格
美剧《绝望主妇》里的Bree努力做个“完美煮妇”,不管是教育孩子、打扮自己,还是料理家务、沟通邻里,无不按照最优方案去实施。她的生活似乎是完美的:儿女聪明得体,丈夫帅气能干,自己呢,美丽端庄、彬彬有礼,看上去高不可攀。
可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华贵锦袄里的虱子一只又一只跳了出来。丈夫突然提出要和她离婚,理由是她总是那么完美,让他受不了。他说:“我受不了你的头发永远是那么怪诞地一丝不苟”“我受不了你早上在我还没用完厕所,就已经把被子叠好了”“你是穿金戴银、橡皮做的主妇,幽幽地说着‘我们还欠安德森一顿晚餐。”
丈夫说,以前那个我爱上的女人在哪里呢?她过去经常把面包烤糊,直接喝纸盒里的牛奶?会笑。我需要这样的女人,不是现在这个冷冰冰的、完美的夫人。
听罢丈夫的表白,Bree大为感动,但她努力保持矜持,找个借口溜进盥洗室哭了一场。出了盥洗室的门,脸上挂着总统夫人般宽容的笑容,依旧矜持,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
Bree对孩子们严格要求,防微杜渐,结果孩子们l对规则十分反感,那些她禁止的事情反而是莫大的诱惑。她儿子做了很多可被称作“品行问题”的事儿,她自然特别生气,把他送到少教营去“矫正”。她不能容忍家里有这样的一个离经叛道的儿子。其实她儿子的状态还不至于要送到那里去,但Bree对生活的要求是,如果有个东西不完美,她宁可把它扔出去。她对人的态度和对待东西的态度是一样的。
连她犯的错误也是完美的。在丈夫忍受不了她的一丝不苟,提出要离婚的时候,她一不小心在给丈夫调的蔬菜沙拉里加了洋葱。对洋葱过敏的他差点儿一命呜呼。
后来Bree的丈夫心脏病发作,那时Bree正在收拾房间,她先得把被子叠好,把床铺好,才能送他去医院。结果耽误太久,医生也回天乏术。
丈夫世了,该给亲朋好友通知一下吧。她看着墙上挂着的钟,现在是8点45分,我要到9点钟才打电话。她一直看着钟到9点,才把丧事报告出去。
越讲究条理,越一丝不苟,越不容忍错误,她的生活反而越是过成了一团乱麻。这个世界仿佛专门跟她作对似的。
在网上,看到对Bree的评价,还有人比较喜欢Bree,觉得她气质高贵,态度庄重,是一个很完美的女性。也有人说她有强迫症,她的症状导致了家人的不幸。
Bree的确是个高雅端庄的女性。如果你在照片里看到她、在时尚杂志上看到她,也许惊为天人。但是生活不能照着照片来过,翻开封面、卸下婚纱,生活是不确定的、动荡的,而且经常是丑的,如果人不能容忍不完美,试图把一切握在手里,恐怕要活得众叛亲离。
不过Bree并不是患上了强迫障碍(强迫症)。强迫障碍者被一个念头苦苦折磨的时候,是完全脱离到了生活之外的。Bree的一丝不苟,如果彻底失去现实意义,比如早上起来叠被子可以花一个多小时,为被子上的褶皱不平所苦恼,也为自己的苦恼而苦恼,或者盯着时钟思考时间是什么而整日不能自拔,这些想法和行为天长日久,倒是可以称之为强迫障碍。强迫障碍的症状是荒谬的,没有人会认为这些症状合情合理,包括患者自己。
而Bree的行为多少还是有些依据的。人们也许会说“她大可不必如此,但是也有几分道理。”Bree的行为反应的是一种完美主义,折射着一种人格——强迫性人格。强迫性人格比较极端的情况,在精神医学上称之为“强迫性人格障碍”。但强迫性人格障碍不是强迫障碍,不是强迫症,而是一种性格缺陷,在当下时代相当流行。
2
中产阶级帝王式的选择焦虑
去年美国发生了一件不同寻常的大事儿,美国人选出了一个长相举止言谈都粗枝大叶的人当总统。美国的精英阶层做梦也没想到,居然有一半的美国人并不在乎川普粗陋的言行,甚至对此还有几分暗暗地欣赏。那些Bree们恐怕会出离愤怒。是不是很多美国人对于这个社会无休止地追求细节和精致感到恼火呢?这世上给人带来痛苦的,除了贫穷,还有无穷无尽地“好了还要更好”“规矩了还要更规矩”的社会风气的折磨。
追求自由与独立和追求精致与完美,是两种本可以相辅相成的人生态度,但在当今,前者可悲地迷失在后者之中。
一切都是那么无法承受地美好,一切都是那么令人窒息地完美。
行文至此,读者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何对精致与完美的追求会大行其道,而追求自由和独立的精神却容易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而逐渐式微?
对此,我并无可靠的答案,但有一个初步的猜想: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因素,是推动完美主义倾向大行其道的原因:过剩、过度竞争和多层级困境。
在物质和人力资源过剩的地方,人类反倒不会因丰富而从容,却因可选择的余地太多而变得吹毛求疵。在古代,由于金字塔式的社会体制,人力和物质资源朝少数统治阶层汇集,穷者食不果腹,而“大观园”里的大户人家活得精雕细镂。最吹毛求疵的地方莫过于宫廷。在紫式部的小说《源氏物语》里,日本天皇宫廷的生活更是达到了缜密周慎的极致。在现代社会,因商业化带来的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过剩则发生在更大的人群里。一个在超市货架前徘徊的中产阶级,体验到的选择焦虑也近乎帝王式的。这就是《绝望主妇》里美国中产阶级女性的生存境遇。
3
过度竞争和多层级困境
与物质和人力资源的过剩相比,过度竞争和多层级困境,则是更为久远和普遍的两种现象。人类走出小团体小部落时代,形成人数众多的层级社会结构,个体就面临陡然增加的竞争压力。一个部落社会里的年轻人要想获得良好的教育,无非是去师从内部的长者,或者去其他部落寻找名师,无需以惨烈的竞争方能获得“好的教育”。
生活在巨大国家中的年轻人,必须战胜千千万万个对手去获得好的教育以及在教育方面胜出。在现代社会,获得名校机会的竞争过程,无异于一场番旷日持久的精神肉搏战。这场战争,让任何一场世界大战都相形见绌。于是年轻人学习生涯的主题,往往从获得知识和成长人格,褪变成生存竞争。当有一万个人在竞争几个有限机会的时候,追求完美几乎是必然的应对策略。
在巨型社会里,管理层级也叠床架屋。处于较低层级的个体,将面临来自数个层级以上的管理者评价。处于较高层级的个体与较低层级的个体缺乏实际的接触,却又掌握着较低层级个体的诸多重大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较低层级的个体履行自己的职责,并不意味着事情本身是否完成,而是要顾及位高者的直观印象。
另外,从上至下的要求,经过层层过滤,也可能逐渐变得越来越苛刻。例如,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到了学校的层面,就会窄化为向上级呈现考试成绩;到了教师的层面,则进一步严格化为要求学生考试不要出错、不要偏科。家长则在老师的压力下,更是对于孩子学习的一举一动都尽收眼底,希望孩子一丝不苟。
4
朴素之美调节精神成瘾物质
不论是过剩、过度竞争还是多层级困境,并都不必然导致完美主义。在这些因素和完美主义之间,有一个调节因素,那就是智慧。在这方面,我最欣赏道家的思想。物质过剩而选择困难?在道家看来,朴素是一种珍贵的品质,智慧的人可以放弃完美而欣赏朴素之美。至于过度竞争,更是应该返璞归真。当世人津津乐道于哈佛、耶鲁“大公司”的时候,智慧的人在自身能力和充盈关系的成长中获得快乐。
道家也是小社会的支持者,钟爱小国寡民的生活,不愿把自己的命运交托给复杂且压抑的体制。道家对大政府的忠告是:治大国若烹小鲜。用一句俗话说就是:少管。让人民自发地形成小团体来管理自己,从自身的错误里去学习,而不是由政府来隔着遥远的层级发布许多不切实际的、添了东墙倒了西墙的政令。
当然,“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古人早已谙知人类的劣根性。锦上添花、完美无缺、一帆风顺、孜孜以求,这些仿佛精神上的成瘾物质,让人欲罢不能。比之于追求精致与完美,在一个富裕的时代追求自由与独立是更为困难的选择。家底殷实、衣食无忧者,是更愿意过一种红楼梦式的光鲜绵密的生活,还是追求朴实、主动寻求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生活?一个政府,是逐步扩张自己的权力还是不断地缩减它们?历史已经告诉我们答案。道家的智慧或许不曾拯救过任何一个朝代、一种文明免于完美之祸,但它至少拯救过一些作为个体的人。
作者:訾(zī)非,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2003年毕业于佐治亚大学教育心理系托兰斯创造力和资优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2003年5月-2005年5月为北京大学心理系博士后。
主要研究领域为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人格与文化心理学,长期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出版著作《完美主义研究》《感受的分析:完美主义与强迫性人格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