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套书读了至少有一个季度之久,甚者:回忆起近半年我好像都在看这本小说,断断续续的。
中途多次实在读不下去了,计划中是先完成《战争与和平》,这套书更是我的瓶颈,这些年都没读下去,第一本的前半部分至少都第三次开始。
然后《约翰.克利斯朵夫》插队,我想把这套先读完也行,进行起来一样的费劲。
多数都是午休的时间,看半个多小时,全当催眠了。然后借本周休年休,一鼓作气,昨天和今天都没做午饭,也要逼迫自己读完。
此刻终于可以坐下来,写一下自己的感想感触了,感觉要把自己压抑的要命了,还好还好,即使作为悲剧小说,结尾还是豁然的。
我可能没有什么太大的感想,因为实在理解不了,作者刻画了那么多的人物,我竟然没有一个喜欢的。
《飘》里面的女主角郝思嘉也很特儿,也很个性,但是我是那么的喜欢。可是这本书名的男主角,我竟反感的很,所以我融入不进去。译者说克利斯朵夫是他非常喜欢的人物,这可能就充分说明:男人和女人绝对的不同。
02
《大卫.科波菲尔》是我很喜欢的一部小说,而且我读完一度推荐给身边有男孩的家庭读一读,我本身觉得那本书还是很正能量的,会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引导。
同是描写男性的传记,但是《约翰.克利斯朵夫》,我是不会让自己的孩子接触的,要是他真能读下来,我也属实挺佩服的。
这本书读到一半的时候,我上网特意搜了各位读者的读感,都是赞美之词,而且简书上有一篇读感写的特别吸引人,我还留言互动了一下,对方也督促我:读下去,会有意外收获的。
嗯,这书只有自己读一遍才知道到底是怎么的感受,就像美食只有自己的舌头肠胃体会过,才确定是否属实。
上周还和竹子探讨过这套书,她说:这种大的著作,都在故事最后的三分之一最精彩。
她说的一点没错。毫不夸张的说:前面的三分之一我用了两个月,那么后面的三分之一我只用了两周。
我此刻读完就是一种解脱,真的,灵魂释放,感觉一直跟着主角被压抑着。本来我想再看一下前面的序言,可是翻了一下:饶过自己吧,赶紧对付完这篇读感,让我不再挂心此事吧!
03
作者罗曼.罗兰,上学的时候,语文课肯定都接触过,但是除了名字耳熟外,我是别的印象全无。
这本书作为世界十大名著之一,也是历经百年考验的,只是不是我这等俗人能够理解的。
首先这套书是建立在艺术的基础上的,而我本身对音乐一窍不通,再者这本书一定要了解一下时代背景,见谅,我本人对中国历史都不是特别熟悉,更别说欧洲的写作背景。
还有作者本人也要了解一下,以便可以明白点他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作品。
首先罗曼.罗兰就是音乐家,所以通篇才会有那么多的音乐专业知识。
别的书都是有一条或者几条主线贯穿下来,这本书所有的人都是围着主角转,其他人突然来了又不一会消失了。
别的小说篇幅多以对话为主,这套小说我感觉作者把毕生的人生感悟都写进去了。好多好多大道理,好深刻。有时候好几页都是在讲道理,写当时的政治,作者在发泄他的内心情绪,读起来说不出来是多余还是点缀。
其实如果用一百字就能把故事主线概述一下,可就是这一百字的一个人的一生,让作者丰满到了1209千字,哎呀,读起来,我觉得那真是一个墨迹。
多数人能读下去小说,主要是故事情节吸引你,但是这本小说完全不是这个意思。
先生用了半年多的时间读完了金庸全集,不是我吹,他要是用半年的时间把《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完,我心服。
因为我都是和自己较劲,硬读完的。
04
发了这么多牢骚,说一下感想吧!
搞艺术的人,我说的是那些艺术大家有点特儿啊!个性太鲜明,最后临死的时候才和周围和解,不那么戾气。秉性才正常!
克利斯朵夫一生我是觉得挺悲惨的,我是很同情他。小时候的家庭氛围就不好,只有母亲喜欢他,舅舅能正确的引导他。虽然他遗传了家族的音乐才华,但是祖父和父亲都早早离世,长兄的他担起生活重担。兄弟三人,各散他方一点不亲密。
年幼冲动杀人开始逃离,易冲动,老惹事上身,死里逃生多次,老是被情所困,青年的他甚至想以一己之力和整个政治场斗争,在他心里艺术创作就需要不断有新的体验。
情人不知道有多少个,动不动就爱上某一个女人,不管是最初的学生,还是朋友的妻子,还有朋友的朋友,遗孀,最终自己孤独死在床上,无一自己的儿女。
真是太难理解了!他本身还是那么渴望爱情,喜欢孩子。可是回首生命,他真的是留下了他的著作,至少在他离世的时候,受到多个国家的追捧,可是他一生穷苦,并未享受到财富。
我也相信他遇见的姑娘是动了真情,可是出于种种原因都没能和他厮守。
还好,还好,朋友的孩子成了他的孩子,还好最后的人生的阶段他和解享受到了内心平静,而且他一直不缺少精神伴侣,有那么几个女人用生命爱着他。
05
我不想敲了,写这篇读感,我也只是图个心安,花了那么久终于读完,总是想说点什么的。
有什么好的,那就是克利斯朵夫的那种单纯,小说从始至终随处可见他的单纯善良被利用,最初的时候看的让自己特别气愤。他轻易的相信朋友,他对朋友衷心相待,虽然有很多诋毁他的朋友利用了他,但也收获了和他一路人的友谊。尤其那一段和奥利维埃至死不渝的友谊支撑我读下去。
克利斯朵夫也想出名,但是他真的没有把名利看的太重,所以才不愿融入政治之中,他只是希望他的作品被更多能理解的人理解,他更讨厌功成后俗人的恭维。闭门不出,不发表任何言论。
搞艺术的人,是不是身份都有一种鲜明的个性,互相不被理解,就像我听钢琴曲也就是听个热闹。
可能这本书我也就看了个热闹,见谅了!愿我多年后,若内心焦躁,我想会重读此书,那么这本书会让我沉静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