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罗伯特赖特的书,为了写作此书, 他专门练了大乘佛教的内观法。修炼佛法的三条路:禅宗(公案,机峰,适合诗人)
自我的假设:你是独特的,你是重要的,你的任务是要把基因传下去,于是就有了情感,所谓冥想涅槃就是把感情剥离出去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我们之所以要带着感情色彩去看万事万物,之所以有贪和嗔,是自然选择给我们大脑的设定。凡是看上去对传播自身基因有利的,我们就认为它是好的,就贪,反过来就是坏的,就嗔。你可以把佛法当成一个超越自然选择的方法。
为什么要超越自然选择呢?因为自然选择的设定具有天生的不合理性。
赖特说,自然选择给每个人的基本假设就是,你是特殊的,你比别人重要。我们总是从自我的视角出发,去判断好坏。但是这个基本假设不可能是正确的,因为全世界有这么多生物,不可能每个生物都比别的生物重要,不可能每个人都特殊。
那我们能不能换个视角。如果你能跳出自己,用上帝视角或者说宇宙视角去看世界,那么“无我”和“空”这两个概念就很自然了 —— 它们等于就是说,你并不比其他事物特殊。
一块腐败发臭的肉,从人的视角来看,它里面有细菌、对健康有害,显然是个坏东西。但是从细菌的视角来看,腐肉恰恰是它们繁殖的温床。这就是“色即是空”。认识到这一点,这块肉就是一块肉,并不存在好与不好。
也许这就是佛学的意义所在:把我们从自然选择给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从一个更高的水平观察和体验这个世界。
两千六百年前,佛陀体察到了自然选择给人的思想的限制。他没有任何现代科学工具,但是他发现了问题所在,找到了解决方法,还发展出一套知行合一的佛学体系。佛陀走得非常非常远,以至于后世的人已经难以理解他。
两千六百年后,现代科学让我们再一次发现同样的问题,使得我们可以学习佛陀的方法,印证佛陀的思想。
全书到这里就讲完了。但是我们的问题远远没问完。读这本书过程中我有很多感想,明天,我想专门谈谈我关于几个大问题的感想。』
冥想是专注呼吸,而不被某种想法和情感所独占,当情感产生时,识别它,接受它,分离它,离开它
因为涅槃可以
完美的幸福感
彻底的平静感
内心完全的自由
深刻的洞见(不被任何情感绑架)
大般涅槃经是佛陀遗嘱,里面阿se世王杀人事件冲击了我们的常见和断见,形成空见,符合四法印中的寂静涅槃,从而顿悟,中国南北朝的竺道生深得此法。
成佛的途径是打坐和念佛,念佛就能成佛。
大般涅槃经是佛陀伸向世俗,寻求皇家支持的橄榄枝。
常乐我净
“常乐我净”是涅槃境界的四大特征,是《大般涅槃经》的核心要领。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无常的,而涅槃是恒常不变;
世界是苦海,没有一件事不是苦的,而涅槃是离苦得乐;
世俗的“我”是假象,是“五蕴”的因缘和合,是不由自主的,而涅槃的“我”是真实的、永恒的、拥有绝对的自由;
世界是“不净”的,再漂亮的美女也只是革囊众秽、红粉骷髅,而涅槃意味着绝对的干净,是一种圣洁的状态。
归纳一下,人的特点是无常、苦、无我、不净,但只要通过修行进入涅槃,就会变无常为恒常,离苦得乐,离无我而有我,离不净而圣洁。
你可以回想一下之前的内容,佛陀在开导阿阇世王的时候说过:“杀掉无常就会得到涅槃,杀掉苦就会得到乐,杀掉空就会得到实,杀掉无我就会得到真我。”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杀人就等于除掉了无常、苦、无我、不净,而除掉了无常、苦、无我、不净就得到了常、乐、我、净,这就等于涅槃成佛了。
阿阇世王信以为真,放下了心理包袱。但是,以你现在的佛学水平,应该能够发现佛陀偷换了概念:如果不考虑“无我”理论的话,那么阿阇世王杀掉了自己的父亲,这位父亲还会继续在轮回当中受苦,继续忍受无常、苦、无我、不净的生活,所以杀人和成佛貌似还是有区别的。佛陀偏要这么说,一定有什么深意吧?
佛陀的深意到底在哪里呢?问题还要从“常乐我净”这四个字说起。
我们知道,成佛和涅槃是一回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涅槃的特征就是成佛的特征。《大般涅槃经》提出了“众生都有佛性”的命题,佛性既然是佛性,当然也应该具备“常乐我净”的特征。这就是说,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藏着“常乐我净”的种子,只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发现而已。
但如果你骨相清奇,慧根深厚,又得到高人的指点,突然间大彻大悟,发现了自己的佛性,或者说,突然间把潜藏在自己体内的佛性开发出来了,那么在这一瞬间,你就应该进入涅槃状态了。换言之就是成佛了,你也就自然“常乐我净”了,而原先的那些无常、苦、无我、不净也就离你而去了。
今日得到
这一讲谈到佛教“方便法”和“究竟法”的关系,还有涅槃的四大特征。
相对于传统的佛学义理,《大般涅槃经》有两个革命性的观点:一是众生都有佛性,二是佛性和涅槃都有共同的特征,这种特征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常乐我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