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教

作者: 月下生活 | 来源:发表于2018-07-17 22:53 被阅读17次

在我们的一生当中,有多少人问过自己:生活在这个短暂而风险的人世上到底有没有意义,为什么而活?天灾人祸生老病死时时伴随我们,大限到来时,转眼曾经拥有的一切都成了梦幻泡影。世上虽然有千万种理论,但无论它们宣讲的多么深刻,多么另人折服,在死亡面前什么都变得毫无意义了。人类的一切文化活动,实质上潜意识里都是在逃避死亡的宿命,都是对死亡威胁的抗争。我们无法回避死亡。事实上,能够从内心深处体会生命无常的本质,是觉悟人生寻求解脱的第一步。人死后到底有没有灵魂存在?我们可否有勇气去否定这个变化不定的世界,开放自己的心态,接受一些出世的观念和理论,以此来探究生命的实相呢?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承认存在死后的世界,很多人对此会不屑一顾,认为它们在传播迷信,而我不是这样认为的。就以世界上的三大宗教来讲: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他们的三位创立者:释迦牟尼,耶稣基督,穆罕默德,历史上是实有其人的。他们至今都在影响和改变着世界,他们是被世人公认的伟大圣者和导师。为了真理,他们可以不惜奉献出自己的一切。释迦牟尼为了探究生死之迷,他舍弃王位和妻儿,远离人类,在深山里苦修六年,尝试了各种苦行;耶稣为了信奉上帝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被罗马人残忍地钉死在十字架上;而穆罕默德在传教中,被麦加的贵族用金钱和名利引诱,让他放弃信仰,在遭到严词拒绝后,他们便对其残酷欧打石击,几遭迫害,几乎致死。这样的人没有必要欺骗世人,他们宣讲出了一些我们人类所不知道的宇宙真相。可他们对人生的解答谁又是最正确的呢?我们不妨来作一个比较:他们教给人类的东西是一致的,都是引导人相信真善美,远离杀盗淫,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倡导平等与博爱。但佛教的观念更彻底,不只对于人,它还提出要平等对待一切有情众生,其中包括世上所有的动物。此外,他们都宣称死后有天堂地狱,佛教还提到了人的轮回转世。(这一点已经由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我国湖南的通道侗族自治县所发现的一百多个再生人所证实,至今科学无法解释。)另外,基督教要求信众相信耶稣,然后忏悔和守戒。他们以圣经为经典依据。圣经主要以叙述历史为主,里面含容了上帝耶和华的一些训诫和指示,它分为两个部分:旧约和新约。旧约主要讲上帝耶和华始初创造天地,并拣选了以色列人民,后因以色列人犯罪惹怒了上帝,于是上帝一度曾想惩罚人类,但最后还是动了慈心,派下他的独子耶稣基督来到世上教导人类,并为人类赦免罪过。新约讲述了耶稣基督被派往人间受苦受难,教导人民以及他的使徒传播福音的故事。整部书展示了西方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进程,里面的情节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就像是一首宏大的历史叙事长诗,荡气回肠,耐人寻味。而伊斯兰教要求信众相信安拉,他们所依持的经典是古兰经,强调安拉独一无二,是万物的主人。经上还提出来一些阿拉伯半岛社会的主张,为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制定了宗教,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和法制制度。另外还有一些有关穆罕默德与其它宗教的辩论以及阿拉伯民族的传说。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有一个绝对权威的神,一切都要由他来说了算。再来看佛教,佛教并没有强调世人一定要在相信佛和菩萨后,才能得救上天堂,它反而告诉世人,只要你行为正直,行善积德,就会有好的果报。佛教不存在神的审判,一切结果都是世人自身行为导引的必然后果。佛教中的佛和菩萨不是世界秩序的创立者,他们的存在主要是唤醒世人的正知正见,以引导世人脱离六道轮回之苦。从理论体系上来讲,佛教相对更要完善。从印度传到中国的佛经就有178部,论有37部,律8部。当信仰离开理性,就变成了迷信,当信仰背叛理性时更甚之。佛教是以实修实证明白法理为要,佛陀本人并没有接受某位创世主的使命来拯救世人,他是作为一个凡人,看到人类生老病死的痛苦后,依然坚定地踏上了寻求解脱生死的道路。佛教并不是象很多人以为的只是和道德有关,佛教让人认识因对自我的执着所产生的无尽烦恼,并指明如何消除苦痛的方向。对于唯物论者来说,物质无疑是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而佛教却认为一切物质都是意识之内的存在,就像我们正在做梦,我们只会知道梦里的事,而梦外的事情根本就不可能知道,我们也无法知道自己意识之外的事情。万物是在意识中显现出来的,哲学家是从意识显示出来的万法中去找真理,佛法却恰恰返身从生起万法的意识中找答案。正如古希腊德尔斐的一座神庙前,巍然矗立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着的一句象征最高智慧的阿波罗神谕:认识你自己。只有精神内敛反观自身,去深刻地认识自我,我们才有可能找到生命的真相。佛教认为:所谓上帝魔鬼,天堂地狱,山河大地,善与恶,精神与物质,以至时空与生死,都是我们的意识观察和想象出来的结果,就连我们通常自认有个“我”的观念,也是意识生出来的幻有,我们身体不断地变化,全身细胞每七年换一次,哪个肉身是不变的我?而操控身体的心灵,也就是我们的念头,各种想法不断生生灭灭,哪个念头又是固定的我?意识现出了万有,而意识又不在任何它所观察到的事物中,就像梦里的人找不到正在做梦的自己一样。那意识到底是什么?佛法就是引导我们去认识意识的真相。现在居于科学前沿的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已经证明了物质是由意识产生出来的,这就符合了佛教的三界唯心的唯识学说。难怪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教授说:“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教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对于佛教,我了解很少,但在现实生活中,佛法让人回归自性心不外求的道理,改变了我很多,我尽力不再向外攀缘,而是反观自己的诸多不良习气,从而不断地去进行反省和改造。这使我逐渐变得身心充实而坦然。我想说的是,作为能够自省的人,我们活着不只是为了享乐,也不只是为了活给他人看以满足自己的虚荣。而对于我们将会面临的死亡,我们除了要勇敢地去正视它,更应该去探索它。如果你想要弄明白自身的生命,那么就请你去走进佛教,了解佛教,在这里,我们去寻找人生真正的意义。

相关文章

  • 浅谈佛教

    在我们的一生当中,有多少人问过自己:生活在这个短暂而风险的人世上到底有没有意义,为什么而活?天灾人祸生老病死时时伴...

  • 佛教的起源,浅谈

    很多人在佛教或佛学中过于执迷,认为其实原生的,绝对的。而佛教和婆罗门教很多思想是相同的。佛教产生于公园前五六世纪;...

  • 为什么佛教是真的/佛教浅谈

    美国人罗伯特赖特的书,为了写作此书, 他专门练了大乘佛教的内观法。修炼佛法的三条路:禅宗(公案,机峰,适合诗人) ...

  • 浅谈佛教的饮食戒律

    一、前言 释迦牟尼佛制定戒律的目的是为了断灭烦恼,使僧团保持清净和让佛法久住。释迦牟尼佛初成道时,戒律还未设立,依...

  • 浅谈苏东坡与佛教

    作者:杨薏 在苏东坡被贬至黄州之后,“于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 。苏...

  • 参观龙兴寺佛像有感——浅谈佛教之兴衰

    参观龙兴寺佛像有感 ——浅谈佛教之兴衰 历来宗教的发展方向就有两条,一是宗教统治政...

  • 浅谈人们对于佛教的误解

    认为佛教是一种迷信:迷信指人们因为知识不够、对世界万物的认识不够导致的一种脱离真实情况的判断,是没有证据能够支...

  • 最值得读的书

    经验的疆界(詹姆斯 马奇) 历史研究(汤因比) 人类理解研究 佛教浅谈(熊逸) 武志红心理学 控制愤怒 蜥蜴脑法则

  • 注意把握“文明整体性”的大历史——以《古代印度》一课为例

    浅谈初中古代印度相关历史,大家最有可能想到的就是种姓制度、佛教的相关内容。那么对于古代印度文明的发展脉络,教师在讲...

  • 从一到多,再到一

    继续学习并抄写熊逸书院的《佛学浅谈》,看到熊逸讲“即便对于杀人这种事,佛教典籍也各有各的说法,未必不可以杀”和“没...

网友评论

  • 5a01df488ffe:佛教具有很大的迷感性。佛教去谈科学我只能说:也好意思?!佛教从来就没有科学基因,否则近现代科学应发源于中国,我们也就不会那么贫困落后并挨打了。中国一千多年来儒佛思想占统治地位,你自己看吧,只要有普通思维的人都知道,…
    月下生活:@中国民间医学网 那是您不太了解科学,量子力学已证明了佛法的道理:是意识能量在改变物质世界。这就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佛教的楞严经里将生命的起源讲的清清楚楚,而科学还只是在猜测中,你可以否定佛教,可佛教的思想将永远流传下来,并不断影响着世人,这是无庸质疑的。
  • 6c050e83647c:我不认为佛教给予的是生命的真正意义,但我尊重佛教给予的智慧。
    月下生活:@Lucy_王 对于人而言,生命的意义难道不是要找到意义吗?人要找到活着的理由,要认识道。
    6c050e83647c:@月下生活 有一种说法生命的意义就是无意义。宗教都会试图阐释生命的意义,感觉佛教的受苦轮回跟基督的生而有罪是有点像的。个人觉得生命的意义就是一种连接吧,天地化物化人。
    月下生活:@Lucy_王 那您认为生命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 闲天信步:佛家和佛教是两回事,天堂地狱本不存在,所有的宗教教人向善,追求真善美,但不能最终陷入到神秘中去!
    月下生活:@闲天信步 🙏🙏🙏感恩师傅教导
    小小小念佛人:@月下生活 所言有理,圣人的眼界此我们凡人更开阔。再说圣人没必要用来骗我们凡夫,因为没啥用,二来对于没有缘的众生也不会在乎。相反还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圣人既然说出来,就是不忍心凡夫再次沦落,宁可承担风险,也要说。有时候圣人出世,恰恰印证了凡夫的劣根性,因为凡夫太不容易接受,反而会做出一些疯狂的事。承认自己是凡人,有时候往往更合理明智,因为人都有生老病死,人寻籍慰藉的心,其实是合理的,就像婴儿一出生就找妈妈。我们不是天生的圣人,故没必要死要面子。另外,佛陀从凡夫示现成佛,也说明了一点,众生皆有佛性,凡人也可成佛。
    月下生活:@闲天信步 天堂地狱您只能说不知道是所否存在,而不能肯定决不存在,这才是开放的心态,只有耐心地放下成见去了解您所反对甚至反感的思想,您才有可能出离您的偏见,战胜您的固有观念,开阔眼界,从而获得新的收获。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而那却又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业。

本文标题:浅谈佛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wkn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