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系列不能说是经久不衰,但也已经形成了它自身特殊的喜感和品牌,这些年的每次作品都很受欢迎,在人物身份阶层带来的矛盾冲突上所产生的尴尬和化学反应是所有观众喜欢看到的,因为电影找的就是一种跟观众的共鸣。
在这次的《囧妈》中,这种找共鸣的意味特别明显,如果他是想击中大多数人亲子关系中的痛点,那么说明电影中的那种妈妈算是比较常见的,或者说是所有这类妈妈的一个集成,毕竟电影要高于生活,母子之间的矛盾也会随之放大给我们看。这就说明了中国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普遍问题:没有界限感。
父母们不认为自己应该对子女的生活放手,他们认为不做点什么好像就是不负责,就是扔下他们不管,实际上,管的过多、过细,小到用什么牙膏,几点吃饭,大到结婚生孩子找工作,事事都要参与意见反而成了纠结的起源。事实是:由于他们担心的过多,所以必须做点什么让自己的焦虑得到疏解。他们给你那些“关心”的时候,往往不会管你是否需要,而是为了解除自己当时的焦虑。
是,有人会说出发点是爱,母爱当然是伟大的,在《囧妈》里,有一幕是面对黑熊来袭,这时妈妈选择吸引熊的注意力,牺牲自己,保护男主,这就是妈,她能为你献出生命,你的命就是她的命,这让人动容。但这种情况毕竟是极端,少之又少,而这种恨不得替你的心态,却漫布在生活里的每一处:你的一切就是她的一切,当她将你看做生命的全部,她怎能不管?!所以唯物辩证法说: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真是这样。
放开生死替换这种极端事件,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想大胆的猜想一下,到底这种爱是不是已经变成了一件“强迫症的外衣”呢?
你想,当他们的爱让孩子感到疲于应付,感到想要逃离,那真的是爱孩子吗?不,那是爱自己,在乎自己的感受多过在乎孩子的感受了。他们通过建议和管控让自己舒坦了,放心了,尽了“责任”了,但是却把矛盾和压力扔给了不能朝他们发泄不满,否则就是“不知好歹”的孩子们。那孩子的感受呢?谁来处理呢?孩子自己消化呗,还能怎样。
嗯我们好像不能告诉他们:你的焦虑和担心是你的心态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产生的,你应该自己处理,我也有我的焦虑和担心,我也会自己处理。如果你爱我,就请尊重我的感受,用黄晓明的话说“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你不敢这么说。
结尾,表扬一下我妈吧,如果电影中的母亲是生活中的普遍存在,那我妈就堪称一股清流了,倒不是说她把我教育的多么成功,单说不干涉这一点,我也是没见过类似的了。
上学时的中考高考,她不多问;去哪发展、做什么工作她都支持,结婚买房生孩子也都听我的。她也许也有担心,但跟其他妈妈不同的是:她没让她的担心传到我这里,变成我的负担。她从来不喋喋不休,旁敲侧击,你说她不爱我吗,不,她的爱才让人更加受用,她不依附于你,不把她的愿望安排给你,不让你觉得亏欠,你想做什么也不用瞻前顾后。
当我看见她的客观豁达,我的心态也跟着富足、自信、轻盈、放松,所以我爱跟她说话,没有压力。
我有两个孩子,我不好意思夸母爱多伟大,觉得只是尽责而已。关心孩子是每个妈妈都会的,无功可表,难的是:你要从他们的感受出发,让孩子不为之所累,左右为难。我越来越发现我妈妈的那种"不管、不问",反而成了我最大的后盾和心安。
所以我也想给我的孩子们这样的爱。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在挚爱的空气里自由呼吸,享受他们最爱的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