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第169/365天
今日阅读《用得上的哲学》
——破解日常难题的99种思考方法
作者:徐英瑾
第三章:心灵哲学:谁在思考?
66、集体意向性。
集体意向性是一种不可被还原的具有基础地位的意向性,这种意向性是强大的社会团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集体意向性的形成,既需要教育系统长期的灌溉,同时也需要相关利益机制的积极反馈。
当集体意向性分解为个体意向性的时候,这个集体就会失去凝聚力。这个时候每个人都开始打自己的小算盘,并因此使得整个集体的协调运作出现各种混乱,到最后这样的集体就可能会被更强大的集体所击溃。
67、意图
1)意图与信念的差异。
信念是指“我相信”,意图是指“我要”。
我们要让我们的信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当中就要有意图在里面发挥“精神发动机”的作用。
2)关于意图的5个观点。
第一,意图是在欲望的驱动下去做事的理由。
欲望更接近于那些不可名状的潜在心理状态;而意图本身则更接近语言的层面,即可以被语言表达出来,并更容易被兑现为具体的行为。
举一个例子来说:“想解渴”便是一个欲望,而与之对应的意图则应当要具体一点,如:“想喝可口可乐”。
第二,意图是做事的理由,而不是事情之所以发生的原因。
理由是用来对一个行动的合理性进行说明的,而原因是用来对一件事之所以发生的前提进行说明的。
第三,意图并非是预测。
正因为意图本身并不构成一个原因,所以,意图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意图所指向的那个事件就会发生。
第四,意图具有“事从于心”的符合方向。
“我现在要喝可乐”这个意图的产生是从我的内部发生的,如果我的手边暂时没有可乐,我应该要做的事就是想办法找到可乐,以便满足我的内部意图。也就是说在意图的满足过程中,外部的事件必须得服从于心,所以这叫事从于心。
而信念则具有“心从于事”的符合方向。你的信念是否成真不取决于你的信念,而是取决于这件事情本身是否发生,所以这就叫“心从于事”。
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足以说明意图与信念,对于个体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不同影响。丰富的信念是不足以改变世界的,因为任何一个信念都是现实的奴隶;而只有意图才能积极的改造世界,让世界成为主体的奴隶。然而对于世界的改造,依然无法脱离一些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真信念,在这个过程中主体依然要保持对世界应有的恭谦。
第五,意图会限制对于现实手段的选择。
意图的意义内容会渗入相关的实践手段,换言之,你想做成的事情自身的性质,会对你做事的手段形成影响。温柔的意图本该与温和的措施相互对应,而错误的意图则与粗暴的措施相互对应。也就是说,意图的内容与手段彼此之间有对应性。
3)启发和运用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有做大事的志向,这还远远不够,你得把你志向的具体内容写下来,让其成为促进你行动的理由,换言之,既然意图是在欲望支配下做事的理由,你一定要把你的理想从欲望的层面往下拉,细化到理由的层面,由此能够让它成为意图,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总是把理由和原因混为一谈。比如:家长看到孩子考得不好,就会说:“你考得这么不好,对得起爸爸、妈妈吗?”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孩子考得差这一点是缺乏理由的,因为这么差的成绩是对不起家长的。但家长真正需要考虑的,其实是孩子这次没有考好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某一个知识模块孩子还没有掌握,还是孩子因为睡眠不足或压力大造成临场发挥失常了。请注意,在这里我们需要讨论的是孩子的能力,而不是他的意图。
67、自由意志。
我们可以拥有各式各样的意图,吃冰激凌的意图,看电影的意图,学习的意图。我们能够拥有如此多样的意图,这一点多少证明我们是自由的,或者说意图的背后是有“自由意志”为之奠基的。那么何为自由意志呢?
1、什么是自由意志?
自自由意志的意思是:我们人类在面对各种选择的可能性的时候,能够不受胁迫的选择其中一种可能性的能力。如何选择,全看个人的判断。
2、自由意志真的存在吗?
关于自由意志是不是真的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意见。
第1种意见,自由意志论,意思就是说自由意志是存在的。
第2种意见,是与之对立的观点叫决定论,决定论的核心意思:就是说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按照决定论世界上发生的所有事情,归根结底都只是一些物理学的事件罢了。
第3种是相容论。其大意是自由意志的存在,与科学所说的那些必然性的规律的存在,二者之间是没有矛盾的,二者是彼此相容的。
从相容论者看来人类,有这样一种心理趋向,即把自己所看到的很多东西解释成是有自由意志的,并有自己的想法的。这是因为,这种拟人化的世界观,能够让我们对世界的描述变得更为精准,而且更容易被记忆。
另外,正因为这种滥发自由意志标签的做法,能够带来思维的经济性,我们就能够为这种心理倾向的产生赋予一种演化心理学的解释。
作者认为,自由意志是的确存在的,但自由意志的本质不仅仅是“不确定性”。自由意志的本质是:主体意识到自己的某项决策具有不同的可能性,以便从不同的方向对世界中的物质配置进行扰动。这其中的核心要素,是心智架构对未来的各种可能性路径的反思能力。
3)启发及运用。
第一,正确的理解自由。
对自由的误解就是认为:自由就意味着不受约束,你想干嘛就干嘛。
正确的理解是自由必须基于恰当的理由,至少是看上去恰当的理由。所以很多基于任性的行为,不配称为自由。
第二,正确判断自由。
判断一个人是自由的还是不自由的,不能从表面现象来看,而要看得深一点,你要看背后的理由和根据是什么,看他的行为是基于深思熟虑,还是过家家式的任性。
第三,成为真正自由的人
成为一个自由的受到合理规矩约束的人,会更加幸福,因为你能够看得更远,而你所有的行为也是基于你对于更远的未来的洞见。
而真正自由的人,也应当有能力判别哪些东西是真知识,哪些是虚假的信念,因为只有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对于人生选择的反思,才是深真正深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