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八年前只身前往西藏的自己,说是没见过世面的小姑娘一点也不为过,因为那里的一切对我而言都是如此的新奇。
西藏完美的诠释了那句“风景在路上”。肉眼之所及,无一不是一祯祯最美的屏保,简直美得不像话。我爱极了那片蓝,那片绿,那片白,当然还有那一片片五颜六色。但最让我神往的还是那不顾风吹日晒,雨雪交加,也不顾游客异样眼光的藏族人们专注一辈子的事——朝圣。
我是个没有信仰的人,所以也许我一辈子都没办法做到这般心无旁骛,这般无畏无惧,但我由衷地敬佩他们,也希望用另外一种方式去感受他们所想。
今天很有幸,新年第一天,伴着轰隆隆的火车声,我难得找到了久违的宁静。跟着樊老师一起,追随着比尔.波特的笔头我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朝圣”,一次找寻中国古代诗人的朝圣之旅。
如歌曲“好久不见”里所说的那样,由北向南,比尔来到中国诗人们的城市,从北京到山东,从河南到陕西,从四川到两湖,最后再到江西。比尔走过他们那时的路,看着彼时的风景,聆听着他们的诉说,然后用一种最为诗意的方式与他们隔空相交——一起浅酌。
他们又是谁呢?豪放如李白,婉约如李清照;忧国忧民是屈原,身世浮沉似白居易;自古多情李商隐,凄凉悲情是杜甫……一位外国友人尚能对我们的国粹瑰宝投入这么大的热情,我不禁感到汗颜之极。
也曾为了装装样子拜读过一段时间的《诗经》,但那样的初衷本就不单纯,又何谈有多少收获呢。还曾假装自己是文青,约莫写过几首不像样的打油诗,纯粹自娱自乐罢了!于是开始懊悔,又开始暗下决心,所以在此想要分享一下自己读来感觉甚是有趣的一首诗: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厌倦官场腐败,不愿同流合污的陶渊明最终还是选择了归隐,从此走上了拥抱自然,躬耕田园的生活,并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美誉。可惜的是,我们的陶前辈似乎不太擅长农事。春天到了,把豆种在南山下,结果草长得比豆苗还要茂盛。不知情的人一定认为是主人太懒没有及时锄草,非也。你看我们的前辈可是一大清早就上山除草去了,这家伙,整整干了一天的活啊,月亮都升起来了才荷锄而归。多么辛苦,多么敬业,绝对是最勤劳的农民伯伯。哎,光顾着锄地里的草了,自家院里小路边的草忘了吧,夜深了,草上早已挂满露珠,可惜我的长袍啊,就这样被打湿了。看到这儿你不禁会猜想接下来该是一句破口大骂吧,哈哈,陶大叔心态好着呢。衣服湿了就湿了吧,只要我不违背自己归隐的心愿就好,多么豁然的心态啊,用今天的话说简直就是不忘初心。多么可爱又接地气的大叔啊,多么有趣的大诗人啊,每每读到此处,我总能嫣然笑之。不过我更恨不得自己也能上前去帮着大叔打理打理庄稼,兴许我还能比他做的更好呢。
因为喜欢宁静,所以爱读陶渊明。我相信今后的我还能因为更多的喜欢而爱上读更多的诗。寻人不遇?那就来一场美丽的邂逅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