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学生活
那个丹麦女孩后来怎么样了。

那个丹麦女孩后来怎么样了。

作者: 青年A | 来源:发表于2018-07-10 20:47 被阅读24次

    01

    刚刚看了一部电影,《丹麦女孩》。

    很惊讶,和我想的很不一样,但同时意外之喜是,让我想了很多事,我觉得这是评判电影优劣的重要依据。

    但我记住的是那种感受,你要钻进电影里,至少是面对面的盯着演员的一举一动,去感受那样一种过程,毛虫成茧的僵化,蝴蝶破茧而出的撕裂,那是我没办法告诉你,就算告诉你,你也未必会感同身受的东西。

    起初我以为这是一部两个女孩之间的爱情片,后来发现不是,这其实是讲自我的片子。

    这部电影评分不太高,豆瓣只有8.0,但我心里给它打了9.5。它让我想到了很多东西,撕开我的脑子,然后不管不顾扔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东西进来。

    性别是什么,本质是什么,艺术又是什么。

    这需要时间消化。

    大师或许并不是想成为大师,他们只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表达自己关于这个世界的那些冲动,有些是思考,做自己发自内心“应该”做的事。

    这个应该并不是老师说你“应该好好学习”的那个“应该”。

    小雀斑太棒了,很美,不管哪一个都是。

    婚姻会催生出第三个人,按照通常的解释,夫妻二人会生儿育女,通过抚育孩子的过程改变自己。

    这里是另一种,是通过伴侣和共同的生活发现真实的自己,或者说,内心深处的另一个自己。

    好啦,我说的已经很明白了,你还没有觉得无聊的话不妨找来电影看一下。

    02

    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些头脑之内的探索,试图拓展新的可能性。关于自我本身,关于世界,关于更宏观更通用的规律和本质。

    处理得并不好,因为没有成果,所以看上去就像浪费了大把时间却什么都没做。

    当然其实也没人有那个多余的精力来评判其他人的人生,大家都很忙,不是吗。

    这样一种对他人眼光的臆测更多其实是自己对于这个客观世界的某种妥协。

    因为人无论如何都需要活在社会之中,被其他人和固定规律束缚,因此需要考虑别人的意见。

    我呈现出的是怎样的存在,我留给别人的印象是什么,这些列入考虑之后就会下意识去构建一个他人眼中的自己,以此来衡量,进而调整,试图在想象中让自己更适合这个世界。

    但所谓考虑他人看法,并不是活在他人的眼光里,被大多数人所认为的价值观束缚,然后按那个规律办事。像是上学,工作,结婚,生子,诸如此类的“固定成长模式”。

    不,不是这样的,之所以考虑这个要素,是因为这是一种义务。所谓义务或是道德原则,本质上是在限制个人和世界的关系,怎样和他人相处,怎样和社会、国家相处,某些约定俗成的守则,是在告诉我们,怎样低成本的去做个好人。

    但作为独立的人,而非在群体中的个体,应当是自成体系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也不会受到外界扰动。如何让自己自然持续的运作下去,某种意义上,也算修行的一部分。

    我也会去评价人,这很糟糕。

    理想情况中我不应该对他人的任何,至少是不好的那部分有任何看法,或者说做任何评论,在任意可以被除我之外的第二人接收到的平台或媒介。因为那与我无关,那应该与我无关。

    人应该宽容,容纳世间千万种的可能性。

    一个唯一的原则就是,只要不伤害到其他生灵(包括人),这件事就不违背道德。

    但这又很矛盾,你一定知道蝴蝶效应,谁也不知道此时扇动的一下翅膀会不会在大洋彼岸掀起一阵飓风,更别提时时刻刻以此为准绳约束自己的行为,对吧。

    所以我说,人还是要,并且只能活得是自己。

    由外而内的任何约束都无法在灵魂破土而出之后继续保持强势,更多时候只能妥协,认清自己然后成为自己,这件事值得纵容。

    祝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个丹麦女孩后来怎么样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piq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