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近毕业这个“风口浪尖”上,想说一说校园花事。
校园花事听说女孩子都喜欢花,不知道这准不准确。以前的我对花没有多大的感觉,中学的校园也有很多花,但是只有它们成群结队地绽放我才会瞥一眼,平时基本是看不见它们的,更别奢望我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荷塘山色直到大学,受朋友和环境的影响,渐渐地注意到了校园里的植物,我的生活才多了一种诗意的味道。我们的学校不算大,但是有四百多种植物,这是一位化生院的师姐告诉我的,她的毕业设计就是考察学校的植物,如果没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是很难花时间做这样的事吧。据说她的数据比他们专业老师的还全,有幸一睹,极其荣幸。
爆竹花我们搬过三次寝室,从“荒无人烟”的北区,到青鸟山脚下的东区,再到陈旧而不失韵味的西区,总算定下来了。去北区要经过烈士陵园,路边有一大片玉米地,相对其他校区算是一条幽静的小道,但也不失阴森之感,特别是晚上,有一路灯总是失常,断断续续地亮着,我们从不敢一个人走这条道。只有白天的时候,看到一些开得欢快的野花才会忘记夜晚的害怕。也是在北区,第一次看见一朵花有两种颜色,那是一朵半白半紫的芙蓉花。同学发现它的时候都很惊讶,我在心里偷偷地感慨自然界的魅力。到东区住的时候,由于住的是新楼,绿化带还是一块接着一块的黄泥地,连草皮也没种上,到是有不少的野草。“鸳鸯楼”旁的“鱼塘”边上有一排洋紫荆,阿姨也在黄泥地上种了向日葵,“鱼塘”里有荷花,但是我们放假的时候它才开。倒是我们寝室的阳台像个小菜园,有红薯苗、黄瓜、番茄,还有一盆长寿花和芦荟。这是佳佳坚持要种的,其他室友觉得会招蚊子,我们顶着压力去楼下搬了泥土和破花盆,还捡了几根木棍回来当“篱笆”。那时的我们就像无忧无虑小孩子,哪怕黄泥土的养分不够,我们还是一脸认真地照顾着这些小东西。
中国无忧花搬到西校区的时候,佳佳选修了植物的课程。中午吃完饭她总会和我去逛校园,认识新的植物,给我普及植物知识。校园里有一半以上的植物都是她带我认识的,西区的角落也都被我们逛遍了。我最喜欢的是西区的教职工宿舍那一片,那里有古老的香樟。还有一个著名的景点“樟树吞碑”。随着时光的推移,樟树旁的墓碑被树根“吞”掉了,不知当初在墓碑旁栽下树苗的人有没有想到这样的画面。香樟对面就是冠英亭,有一株三角梅在当亭子的保护伞,绽放的时候格外吸睛。冠英亭的前身是冠英阁,曾是文人墨客云集的地方,是宜阳八景之一。老师们的喜好不一,让教职工宿舍的楼与楼之间有了许多零零星星的植物。我看到睡莲、月季、蔷薇、胭脂花、无花果、昙花等。昙花一现的时刻我终究错过了,而且错过了两次,只在同学们的空间上看到过。还有许多我不认识的植物,我也没有想过刻意去认识它们,只觉得看到绿色心情就很好了。某冬日,有老师邀请我到他家的杂物房门口烤玉米,这并不是盛大的烧烤聚会,没有油盐及各种调料,只有一个装着炭的铁盆、几个玉米、老师、我、还有他那正在看外国文学的女儿。说是杂物房,但却收拾地很整齐,还有小朋友的书桌。我们边烤边聊,闻着玉米本真的香味,忘却了冬日的寒冷。这样的时光真是一去不复返。
鸳鸯茉莉在西校区我能叫出名字的大概就是宿舍后边的白千层、木棉花、洋紫荆、鸳鸯茉莉、贴梗海棠、迎春花、黄槐,篮球场旁边的蓝花楹、洋紫荆、使君子、巴西鸢尾、日日新、黄蝉,新教学楼附近的红千层、木槿、九里香、大花紫薇、杜鹃花、榕树。在龙江月夜那边还有苹婆,我在美食纪录片《顺德的味道》上得知它的果子是可以吃的,说到吃,还想到木棉花。广东人在春天都很喜欢煲木棉猪骨汤,一直都很想尝试,可惜还没有机会。龙江月夜那还有彼岸花,以前听《千里共良宵》的片花里说过彼岸花,没错,就是那花开叶落,叶绽花萎,永生永世,不得相见的彼岸花,这出乎我的意料。没想到在校园能看到昙花和彼岸花。而让我对生活充满希望的花就数西区物理楼旁的爆竹花和西区大食堂后边的三角梅了。爆竹花完全盛开的时候就像即将要点燃的鞭炮,一排挨着一排。盛情绽放的三角梅像要盛装出嫁的女子,红红火火。这两种花让人产生一个念想,以后的日子也要如此般红红火火,充满希望。
红千层学校最多的应该是桃花了吧,东西区都有。每到花期,还引来无数游人。盛开的桃花自然美,但刚冒出嫩叶的桃树也不逊色,给春天多抹了一笔绿。西区桃林还有梨花和李花以及经常被我们虎视眈眈的柿子树。某个清晨,同学捡回了一个熟透柿子,表皮光滑,剥开皮就是鲜艳的柿子肉,尝一口,味道不亚于市场上卖的。有时候路过桃林看到一地熟透烂掉的柿子,我们都会觉得好可惜。校园里的生活就是那么简单、无暇,同时也充满挑战和迷茫。现在有点理解高中体育老师和我们感慨“大学是我最美好的时光,你们每个人都要读哦”的心境了。
三角梅那些我未曾相识的花和树,恐怕是我们的缘份未到,下一站再见。
杜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