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高考第一天 ,
祝所有考生都能考到自己理想的成绩。
一年一度的高考再次来到我们身边,带着比这酷暑还盛的热度,哪怕是我们这些远离高考多年的人们也无法逃脱它的影响力,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纷纷。
今天是高考第一天。
我们当初都曾是这一批人中的一员。
昨晚刷完了《高考》这部纪录片,全片一共6集,每集50分钟。
真实记录下来的是高三学生的生活,真正的高考的面目,不夸张做作也不故作轻松。
高考就是这样,它占据了我们青春里最张扬和冲动的年代,平淡而又特别的一段时光。
“我遭报应了,我以前笑的太多了”
影片前两集讲述了安徽六安的毛坦厂中学,这所学校被称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
学校有200多个班级,2.5万人。
小镇中常年租住着数万名陪读家长,小镇和学校形成了一座高考镇。
周围的产业链,全靠这一所补习中学带动,可以说这个小镇是靠着“高考”繁荣起来的。
学校里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是复读生,大多数是学习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家长们把孩子送来这里就是因为这边管的严。
墙上满满贴着的保证书,老师偷偷在窗口观察自习情况。
早上天色还没亮,毛坦厂中学的教室里已经响起了学生们朗朗的背书声。
午休,只能在堆着满满学习资料,刻满了座右铭的书桌上,稍微趴一会。
墙面上极端的激励标语和学生嘈杂的背诵声音,反映出紧张的学习节奏和教学制度。
在这样极度紧张的学习氛围中,有人自我怀疑,有人精神崩溃。
“我遭报应了,我以前笑的太多了”
那是一个学校里的普通女孩,最后一次月考没考好,她回到家趴在床上这么说道。
听起来让人心疼。
纪录片里的每一部分都很亲切,高考倒计时的牌子,严厉却热心的班主任,每天中午校广播里的豪言壮语:少丢一分,干掉千人……
这种种细节让人回忆起高三,那段忙碌而充实的时光。
一年一度高考季,我们在祝福的同时,是否会想起自己当年有多拼命?
高中住校,每晚2点左右睡,早上6点半起。
高考前一个月压力太大,导致模考分数很差,身体也不好,大把的脱发。
情绪动不动就崩溃,学不会哭,对答案哭,看分哭,擦完眼泪继续学。
三次模拟都垫底,绝望完还是继续学。
高考的时候数学太紧张,强迫性核查卷子,结果没写完,背面答题卡全空白。从考场到家20公里,我哭了20公里。
回到家衣服也没换,闷在被子里大哭到睡着(可能是缺氧晕厥了)。醒来8点多,从我黑黑的小屋看过去亮堂堂的客厅里,茶几上满满都是我最爱的菜,还有和蔼可亲的爸爸妈妈在等我。
当时我心中充满了爱与和平。觉得都跌破发行价了,我还能怎么差?于是认真备考,认真考完。结果考得还挺好的。(笑)
我是袭老师不是龚老师
那时候我身体超级不好,带病考试。
每天想着的只是,能有个大学去上就好了。
于是也没怎么在意。日子过得昏昏沉沉,东西能背个八九不离十就好了。
最深刻的印象是,第一天下午考完后,妈妈说考试后借个叔叔的车来接我。结果他们迷路了。
我一个人站在学校门口的交通柱上,身后是紧闭的校门,身边一个人都没有。天灰丫丫的,我登高远望。
小巨人
经历过时间的洗礼,记忆里的高三似乎也没有描述中那么的沉闷,有一点乐观,喜欢笑,却总是为成绩烦恼。
高三上的是寄宿学校。
奇怪的是想不起任何跟学习有关的事情了,大概也就是早上5点起床上早自习,早上9点半放早自习,中间满满的都是课。
记得清楚的反而是一些无关学习的细节。
宿舍在顶楼,我在上铺,晚上回去房间已经被晒透,钻进蚊帐就像进了炼丹炉。
为了能睡好觉跑去一楼的朋友那里睡,半夜有人从开着的窗户里面伸手进来摸我的脚,无奈还是老老实实回顶楼炼丹。
还有每天到小卖铺的阿姨那里买一个苹果,阿姨说,有男生买姨妈巾回去垫鞋垫噗哈哈。
学校有一个传说,一个复读了8年的男生,或者7年?总之当时我算了一下他大学毕业都28岁了。当时的我想着,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价值观支撑二十几岁的他一年又一年的复读。
有点想回到那个夏天。
一粒蛋
“一个明明可以上重本的人在高考前发誓就算只考得上大专也不要复读”。
高考的压力不是一般的毅力可以承受,即使当时的我成绩不错,是苏州数学第二名,每天也很难过。
记得最深的是妈妈特别关心的问:高考午饭想吃什么?
我答:小龙虾。
于是小龙虾成了与高考最紧密的回忆(一整个中午都慢条斯理地吃小龙虾)
冷酷脸
有人对高考的记忆是一顿美食,也有人的高考留下的是对食物的心理阴影。
我跟我爸说中午休息想吃桃子。
然后他去买了桃子,我兴高采烈出考场看见我爸来送桃子了!我抓起桃子咬了一口,看见了半只虫子……
我顿时感觉自己神清气爽不用睡午觉了,尤其是桃子里面还有别的虫子在期待我咬它们。
最后一场考试之前,我的包里带着一条裙子,出了考场换掉了校服,就和朋友们出去玩了。
小雨
“我当时是不是选错了?”
经历这三天之后,很大一部分高中生将会如释重负般的长出一口气。
然后开始聚会、唱歌、逛街。
把高考这件事封存在记忆深处,继续向前走去。
纪录片的第三集,讲述了一群务工子弟着高考洪流中的命运。
这群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们,由于当时的政策规定,初中毕业后他们要么选择在上海读中专,要么回老家继续上学。
不读了,留在上海闯。
女孩刘燕霞就是这“二代沪漂”的一员,中专毕业后她进入了一家知名制药厂实习。
转正后就能拿到4k的工资,还能上社保,刘燕霞很是满意,对于转正后的生活她满心憧憬着。
但很遗憾,她没有被录取。
接到公司HR电话通知的时候,她正在出租屋里安装新买的窗帘。
接完电话,她呆坐在床上,心情低落。
仅仅凭借自己的中专学历,和这几个月的实习经历,如何在大城市里拼出个未来?
她有点后悔了。
她哭着对着镜头问道:我当时是不是选错了?
谁也无法回答她。
我们往往会忘了还是有许多普通人的,不是所有人都有天分和运气的。
以前看过一句话,如果努力就能成功的话,那么成功就太廉价了。
道理我都懂,但我还是觉得难过。
有的人,他改变命运机会只有高考这一次。
但,请真的不必太为高考焦虑。
从来不是让你把一次考试当成人生成败的赌注,只是想让你在年轻的时候体会一次全力以赴。
很多时候,高考并不能一锤定音决定你的人生,等走过高考,面对人生时才发现,高考只是人生的起点,高考后要学习的东西才更重要。
人生这件大事,高考不考,但要学的东西真的太多太多。
那些曾经努力过的岁月,总会在日后发出光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