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事情的认识到了中年之后都发生了反转,人生真是莫大的玩笑。
过去芷若听敏俊讲过他上初中的时候生活很艰苦,饭都是从家里带来吃的,那个时候班上也有没带饭的同学,敏俊就把自己的饭给他吃。芷若听到敏俊这样叙述之后,非常敬佩敏俊的,觉得他真是一个大好人,因此对他的爱也多了几分。敏俊还经常讲一些事情,譬如在班级里充当孩子王,去田野里烤地瓜,干农活干到精疲力尽等,芷若一直很崇拜这样的敏俊。就这样在心里认定敏俊是好人的前提下,很多事情上芷若都做让步,总觉得这么善良的一个人,总该得到更多的爱。
而经过二十年的现实生活,跟着敏俊并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却一直被这个人牵着鼻子走,生活不堪,才明白敏俊是多么会说话啊!话说一半,只为塑造自我崇高形象,把那行为背后的真实都隐去了。
就说初中的时候给同学饭吃这件事,的确是好事,具有牺牲精神的,但长期这样做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敏俊是把饭给了同学,但是他也没有饿着肚子,他找堂弟分着吃饭;一两次还行,时间长了,堂弟终于跟母亲说了这件事,女人之间唠嗑,敏俊的母亲才知道此事,好事才算终结。这样看来敏俊并非高尚,自己尚且填不饱肚子,还要做好人好事,做了也算,他还要去吃堂弟的饭;这下子他得了好名声,也没饿着肚子,这样的人是不是更加坏呢?而且坏的很隐蔽,怪不得敏俊买房子的时候找堂弟借钱,堂弟一分钱都没借给他,可见堂弟对他太了解。芷若是非常难以接受哥哥借弟弟的钱的,总觉得大的应该照顾小的,但是堂弟果断拒绝,芷若当时也是不太理解的。毕竟他在南方的城市,收入还是不错的,意思也总该表示一下的,但是这个堂弟就是一分钱都没有表示。事实证明堂兄弟没借钱给敏俊是非常聪明的,敏俊做事很不靠谱,负债累累。整个事情看来堂弟才是最了解敏俊的人,而且他内心有力量,一点都不被亲情、乡情等牵绊,勇敢做自己,敢于拒绝。堂弟生活很好,过着普通老百姓的好日子。
敏俊的心计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被母亲耳濡目染形成了,而且做得滴水不露,让单纯善良的芷若完全不了解的。关于敏俊让饭给同学这件事情过去三十年了,芷若如今又有了新的想法,可能敏俊的饭是不好吃的,敏俊是不爱吃的。敏俊的母亲对儿子似乎并没有那么深爱,只是把儿子作为养老的依靠,因此真爱很少,只是在过日子,名声要得紧,各种行为不免变形和失真。母亲没给敏俊温暖的棉被,那给敏俊的饭不好吃、难以下咽也是极有可能的,敏俊把糟饭送人,还可以落得好名声,还可以以此为借口吃到堂兄弟可口的饭菜,这真是一举三得啊!如果不是堂兄弟有怨言跟母亲诉苦,这敏俊就过更长时间的好日子。敏俊周围这么多人,最了解他的只有这个堂兄弟,不肯借钱给他,其余的基本无一例外都被敏俊借钱不还、玩失踪等。敏俊虽然不是故意借钱不还的,但是他根本赚不来钱还别人,所以只好拒接电话,不去面对;芷若亲见敏俊不小心接到索债电话时,身体颤抖,说不出话的情景,芷若就想敏俊那吹牛和勾画愿景的本领哪里去了呢?
敏俊总喜欢跟芷若说自己做过的好事,芷若总是敬佩,觉得敏俊说得都是大道理,普通人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冲动。敏俊说过厂里车间起火的事,一个女工还要进去取手机的,被敏俊一把拉住训了一顿;敏俊说在镇上的公路遇到车祸,人们围观却没人去救人,敏俊这个长年不在村里的人就扒开人群把受伤的人背去医院了,而且不留名不留姓,悄然回家。敏俊给芷若说这些事情的时候,芷若都是由衷感觉他高尚的,因此忽略了很多生活上的不愉快和自己受的委屈。
人不是不可以高尚,但一两次高尚怎么能磨过岁月的清苦呢?敏俊是靠着这些义举得到芷若不断地肯定和赞美,但日子还要一天天过的,难不成义举可以成为敏俊不养家、不担当的理由吗?芷若似乎想明白了,敏俊正是因为生活中的无力和缺乏责任感,才更加热衷于做这些能引起关注的义举,义举不必天天做,但是却相对容易得到赞扬和肯定;生活鸡毛蒜皮的,要一天一天辛苦和操心还常常看不到存在感,敏俊当然喜欢那义举的日子。
所以人的善良还是在日常琐碎中,能对亲密关系的人和风细雨,担起责任,才是真正的良人;只靠偶尔义举赢得尊重,那是人格的缺陷;这样的人会说话的,只说能增强自我形象的那些话,另一些话则不全说、甚至不说,这是怎样的卑微、狡黠和隐藏啊!
人心终被认清,只是早晚,伪装一时容易,那一生怎么都可以用来伪装呢?伪装的人生,也终将是悲惨的一生;说谎话和骗人,最终都会反转到自我身上,这是天道,这是真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