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参与的力量
互联网需要参与的力量,例如博客需要有人阅读、评论和链接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上百万个人的参与行动就可以积累成一种参与文化,网民在互联网上每时每刻的点击都是在参与。而当做出某些回馈,形成对大众的贡献,既是参与协作,万维网、维基百科、开源软件、音乐文件分享网站Napster都是这样的例子。每个用户参与到网站的工作中,做出自己的分享,成为编写的一部分,是参与的力量。
作为一种鼓励参与的机制,在社会化书签服务中,公开自己的收藏夹和标签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不需要有额外的付出,只是简单的点击罢了,却是参与的重要环节。
詹金斯和他的小组对参与文化的定义是:
1.与艺术表达和公民事务相比门槛较低。
2.鼓励和他人创造和分享作品。
3.存在某种非正式的师徒制,让最有经验的人把知识传授给新手。
4.成员认为他们的贡献是有意义的。
5.成员互相之间有一定的依存感。(至少关心他人对自己作品的看法。)
我们鼓励数字参与的文化,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具有参与文化的素养和能力。参与素养包含一系列的技能(说服、策展、讨论,以及最为重要的自我呈现),也包含多种参与方式,比如说给照片贴标签、收藏网站、编辑维基百科页面或者写博客。有些用户参与的内容是无用的甚至虚假,自我杜撰之后随意放上网络,影响别人的信息获取。
参与的行动者角色
参与的幂律分布策展人(curators)
策展人这一角色通常是指中担任构思、组织、管理的专业人员(博物馆的运作人员),现在扩展到描述那些为彼此寻找和评价信息的网络参与者,他们通过精心收集的链接来创作,这些收集皆可提供给他人使用。
极客(geeks)
指智力超群,善于钻研但不爱社交的学者或知识分子。有较高超电脑能力的人或网络技术人员或电子爱好者。
混编(remix)
当粉丝开始写同人小说,混编具有文化特色的内容并分享出去,他们就成为生产文化的公众。艾滋病病患组织集体行动影响研究基金以及制药工业,这样就通过对共同兴趣的讨论创造了有影响力的集体。
公共主义者(Commonist)
非共产,不希望废除知识财产带来的私利,但我们都希望天平重新平衡,让价值重新向公众回流,而不是几乎完全落入少数全球文化生产商囊中。
博客
目前几乎所有用户拥有自己的个人网页,用户自由编辑。通过写作跟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与他人建立起联系,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博客是一个共享平台,在各大门户网上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主页,实现与其他用户的沟通交流。
博客有四种语言风格:过滤、链接、批评和倡议。虽然说博客能够担当的角色很多,不过以上四种角色最基础且最易学习。
在搜索的过程中,我们会基于自己所关注的、感兴趣的内容。当他人分享其他的资源时,我们可以从中去搜索,以他人的眼光去寻找适合我们自己的东西,从中获益。而那之后我们还能继续向别人推荐这个东西,循环利用然后向他人推荐,循环利用,实现资源共享资源互惠。在书中被定义为过滤的理念。
通过建立关系链接,我们与他人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在各种平台上例如博客,我们通过知识内容分享,在其中与他人间接形成一种联系。这种操作是十分容易的,而仅仅是简单的做法就可以将每个人和大众链接在了一起。
我们对公共物品的评论也是具有关键意义的一项。每个人都有批评评价的权利,网络空间给予每个人自由发声的权利。可以通过网络对现实中的事物进行评论,是对现实体验的一种补充。当众人的观点集合起来是对社会具有特殊价值的,他人通过网络评论批评可得到较为客观的评价从而开始自己的选择。
策展
策展的含义即为在网络世界中人的选择也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注意力的分配这种行为。那些在网站、博客和Twitter上发布链接的人都是在参与内容策展这一过程。这种操作让谷歌不仅能找到有特定字符串的网页,还能通过(链接的)流行度对网页进行排名。跟写作不同,策展重为一种参与形式,不需要过多的抒发自己的想法,仅仅是简单的一个赞就算是策展。你可以对他人作品收藏、贴标签,这也是作品的一部分。
斯考伯在他的知名博客Scobleizer.com整理的策展技能“实时策展人的七大需求”:
1.对集合的需求。斯考伯把关于中国地震的推文打包在一起并且加上视频和图片链接。Storify.com、curated.by和Scoop.it等新兴的网站能提供方便集合的策展工具,让策展像写博
客一样简单。
2.对重新排序的需求。你会发现,信息的次序,或者信息向你流动的次序,通常不是你希望向公众展示信息的次序。把最重要的信息排好序是策展人提供的增值服务之一。
3.对分发信息的需求。策展工具越来越多地包含自动生成博客的功能,所以每一个集合会有一个网址。拥有网址才能被链接,链接是网络的结缔组织和社会通货。
4.对观点的需求。“现在我们有了由推文、YouTube视频、Flickr图片、Google Buzz对话和Facebook状态组成的集和。我们已经看到了一种新形式的出现,但我们还想要发表对这种新形式的观点。
5.对更新的需求。新闻报道和知识随着时间变化——其中一些内容变化得特别快。在追崇信息流和活动流的年代,策展好的集合也需要及时更新。
6.对邀请参与的需求。让读者评论你的博客。(你可能会遭到自动评论的垃圾信息和广告的轰炸,所以斯考伯只开放评论30天。还有其他过滤垃圾信息的方法。)
7.对跟踪受众的需求。TweetMeme.com可以告诉你,你发布的推文和集合被转发了多少次,而谷歌分析可以提供整套跟踪工具。Goo.gl和bit.ly等短网址服务可以跟踪你的短链接被点击的次数。
路易吉·卡纳蒂·德罗西同样对策展有着一定的观点:
1.话题专家。这不仅需要详尽的知识,还需要对某个话题的强烈热情。
2.相关性。“这取决于对与话题的专业知识的了解,加上对所服务的受众的透彻理解。”
3.信任。古德简明扼要地指出,“持续的相关性”可以带来信任。所以,在传播不良信息毁掉公众对你的信任之前你要再三考虑。
在策展中我们需要懂得:一通过社会化书签服务聪明地使用标签,通过便签分类可以准确找到结果;二是建立公开列表,在各种网络媒介上都可以。社会化书签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通过加标签分类,能够使自己或他人通过此举更好地获取想要的内容,快速且分享性更广,通过搜索关键词找寻你想要的信息,达到准确快速定位的效果。
Twitter是浪费时间的垃圾,还是新型社区的增强器?
这完全取决于你的看法——或者用法。让人们能够掌控某种技术的用最简单的话说,要成功使用Twitter,必须懂得如何调整你所关注的人际网络,还需要明白如何培育关注你的人际网络。
特点:
开放性:所有人都可以参与,任何人都可以关注任何其他的人(除非他们限制了访问)。
即时性:Twitter是不断更新的现实世界。如果你只是一周访问一次Twitter,就不会了解它的魅力。你需要每天在Twitter上花费几分钟甚至几小时,才能体会它的妙处。
多样性:Twitter的多样性包含政治和技术论点、小道消息、科学信息、新闻快报、诗歌、社交活动安排、课堂、名言警句、学术参考和朋友玩笑。我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信息流里各种成分的含量。我不想听到噪音,不过过滤噪音需要注意力。如果你让别人的唠叨进入你的意识上,那是你自己的责任。
互惠性:人们免费提供并索取需要的信息。
通向多重公共空间的渠道:我是一个传播者,我需要培养并充实我的粉丝群体。我可以在几秒钟内发布一本新书或者新视频——每个关注我的粉丝都可能把这个弥母推送到他们的网络。
非对称性:关注他人的人不需要被关注,这是Twitter上很有趣的社交特点。每个人关注的群体都不尽相同,很少出现多人关注完全相同的人的情况。而且没有规定要求我关注的人都关注我。我告诉我的粉丝,我关注那些向我提供信息或者逗我笑的人,并希望我也能为关注我的人提供信息或者乐趣。
认识新朋友的途径:因特网创始以来,找到臭味相投的朋友就是驱动社交最强大的动力。我关注那些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认识的人,因为我们都对教育、DIY视频、网络活动、创意、社会化媒体和数字新闻学感兴趣——这个列表和我的兴趣列表一样长。因而了解自己应如何将注意力和信任分配给网上认识的人也是一项重要能力。个人学习网络重质不重量。
观看实时事件的窗口:我熟悉部分世界,但不熟悉其他世界。在第五章里,我会探索同自己熟悉的社区以外的网络建立联系的方法。
构建社区:Twitter不仅是一个社区,还是一个培养社区的生态空间。这就是Twitter上乏味闲聊的作用:新闻、天气和运动的闲聊是一种社交润滑剂,让信任网络和互惠规范得以形成,社会资本由此得以增长。
大规模协作的平台:我愿意原谅“Twestival”这个可爱的名字,因为这个网上慈善活动通过Twitter筹集了25万美元,资助了25个饮用水项目,让1.7万名俄塞俄比亚、乌干达和印度民众受惠。有很多使用Twitter的紧急灾难援助机构也正在形成。
可搜索性:可以实时跟踪和搜索“猪流感”“霍华德·莱茵戈德”等短语,这样就能形成一种监测感兴趣话题的信息雷达。我可以把这些搜索得来的结果通过RSS推送到我的控制面板上,作为新闻雷达的一部分。
这个时候想分享一下Twitter跟Facebook的区别:
内容不限,对象是最大的不同。facebook更倾向于朋友之间,范围较为隐私,你可以跟你线下的朋友聊些日常小事,分享下你今天的心情。Twitter面向范围更广,同时你也能跟更多从未见过面的人,发现具有共同话题的,分享你们的心得。
相关链接:http://www.websbook.com/Build/Talk/FacebookyTwitterdwgqb_17709.html
第四章:社会数字指南:集体智慧的科学与艺术
五大协作形式是:集体智慧、虚拟社区、社会化生产、众包、维基协作
五大协作贯穿于整本书中,具体条目解释可在另一篇文章中查询:条目
以下是此章出现的两大问题叙述:
在网络生活方面,合作理论教会我们什么?
1.平衡惩罚和原谅。在认识新朋友、加入新群体时,第一步必须展现自己愿意合作。如果这个群体也愿意合作,你觉得这个群体值得信任,你们已经为未来的合作夺得先机。如果这个群体一开始就不值得信任,那赶快收回你的信任,拒绝进一步合作,或者寻找下家。如果这个群体开始改变策略,重新寻求合作,那就继续合作。这个策略叫“针锋相对”,在社会两难处境问题里这个策略很吃香。虽然这种策略不一定都能行得通,不过对网络生活相当有用。
2.公开奉献,不祈求或期待任何直接回报。发出寻求合作的信号可以吸引志同道合的人。这么做也能学到不少。
3.他人或者群体帮助了你的时候,要学会报答。
4.遇见陌生人时,寻求身份认同,寻找共同点并强调它们。
5.互相介绍朋友和网络以互惠互利。鼓励相互依存。
6.当出现社会两难处境阻碍进展时,构造集体行动的制度。留意一下奥斯特若姆的设计原则。
7.惩罚作弊行为,但不用太过分(恩斯特·费尔和西蒙·加士德的无私惩罚能够满足奥斯特若姆的分级制裁原则),尽量通过全社区成员的道德谴责来实施惩罚,而不是使用法律和警察。
在网络生活方面,我们能从协作理论学到什么?
1.闲谈可以构筑信任,让协作顺利。如果你想让工程师协作,就不要退出他们讨论啤酒酿制的邮件组。人们从体育运动开始聊天,目的是寻求共同点,侦查可信程度。也许你们觉得在Facebook和Twitter上分享生活经验无关紧要,但这有可能构筑信任。
2.通过构筑信任,商讨目标,从互惠互利到共同利益。
3.通过冒险展示自己愿意为了共同目标修正自己的行为。
4.慷慨大方一点儿,有时可以把想要销售或需要留下担保的东西免费送出去。总是对网络贡献力量,不求直接回报,尤其是只需举手之劳的时候。
5.和协作者互相学习随时准备好学习改变自己的行为并帮助同伴进步.
这一章主要是对于集体智慧的观点,在我的另一篇文章中归纳了有关集体智慧的相关内容
集体智慧:集体比任何个体都聪明
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素养》一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