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接着讲解《福格行为模型》这本书,上一篇我们给出了福格行为模型的表达式B=MVP,即行为的发生,需要动机、能力和提示3大要素同时发挥作用。
这一讲我们主要谈论第一个要素:动机
大多数人认为动机是行为改变的真正驱动力,但事实并非如此。动机的确是行为的驱动要素之一,但问题在于,动机往往是易变的。
作者福格讲到:“动机就像是一位酒肉朋友,你可以和它一起玩乐,却不能指望它会去机场接你。”
为什么很多人明明动机很强,却就是无法改变呢?很可能是他们掉进了“机动猴子”的游戏陷阱中,要想绕过这些陷阱,我们就必须了解动机具有的特点和规律,才能真正完成我们想做的事情。
福格认为动机有5个特点:
1.动机很复杂
福格认为动机有3个来源:你自己(你想要的),你希望通过采取行动可以得到的利益或受到的惩罚(胡萝卜加大棒),以及你的周遭环境(例如,所有朋友都在做这件事)。
为了方便理解,福格创造了一个名为“PAC小人”的人物形象。事实证明,人物(person)、行动(action)和情境(context)是理解人类行为的基础。
![](https://img.haomeiwen.com/i5611699/24ef033f589b57de.png)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动机可以来源于这三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首先,动机可以源自一个人的内在:你想要做这个行为。例如,很多人都想让自己变得更有吸引力,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动机。其次,动机还可以源自和行为相关的利益或惩罚,比如工作。大多数人都想躺平和环游世界,但不工作就没有钱,就没法养家糊口,这让我们有了工作的动机。最后,动机还可以源自情境(我们当前所处的环境)。假如你正参加慈善拍卖活动,这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很多人都在喝酒,而且拍卖师炒热了气氛,所有这一切就是情境(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是促使你拍下竞拍品的动机。
动机也许会驱使你去做某件事,或者驱使你不做某件事。无论是哪种情况,动机总是存在的,它会推动你的行为或者高于或者低于行动线,而这取决于它们在任何特定时刻的强弱程度。
动机很复杂,有时候它们看起来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理拔河比赛。相互冲突的动机可能会变成精神痛苦的源头之一,比如“我想控制饮食,彻底戒除甜食,但我也真的很想吃那块巧克力蛋糕”。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这种冲突可能会像跷跷板一样忽上忽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5611699/2cace5509f7df4fc.png)
更棘手的问题在于,我们经常会忽视动机。这是事实,我们或许并不完全了解想吃某种食物的欲望来自哪里。比如,每天吃爆米花是因为我真的很喜欢吃,还是因为我很怀念以前一家人聚在一起边吃爆米花边看电影的那种温情?
善变的、不明显的、相互冲突的动机,是一个很难掌控的行为要素。如果付出了努力却未能让自己或他人做出持久改变,我们就会感到挫败。
2.动机冲上顶峰后会迅速回落
强烈的动机非常适合去做一次就能完成的真正困难的事情,此时行为的位置高居行动线上方,比如,在危急时刻救孩子、扔掉家里的所有垃圾食品、踩点冲到机场坐飞机、首次参加匿名戒酒会、一天内履行10项新年计划……
![](https://img.haomeiwen.com/i5611699/52e1245b19d99c30.png)
然而,高水平动机是很难维持的。在行为设计领域,我们将动机短期激增的现象称为动机波浪。你以前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你的动机冲到顶峰,随后急转直下。或许你会责备自己没能坚持下来,但这不怪你,这就是动机在生活中的运作方式。
每年都有上亿人参加在线课程,但绝大多数人会半途而废。很多研究表明,最终结业人数只有不到10%。学生们一开始大都兴致勃勃、专心致志,但之后他们的动机就会慢慢减弱。即使学费不能退还,也不能让他们产生足够的动机来完成课程。这样的事情到处都有。
当我们动机高涨时,感觉“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相信任何事都能做到。这时候也许你陷入了人类思维的常见误区,你高估了未来的动机。即便是自控力极强的人也同样如此。其实这并不代表我们愚蠢、轻浮或容易上当受骗,只是说明我们是一个普通人。
3.动机波动十分频繁
动机的波动十分频繁,它甚至每分钟都在波动。有一些微小的可预测的变化,那就是在一天之中意志力一直在减弱。在一天当中,时间越晚,做出复杂决定就会越困难。到了星期五晚上,自我提升的动机甚至会消失得一干二净。这些变化是你无法完全掌控动机的部分原因。
还有很多波动是不可预测的。假设你的女儿想去参加爱莉安娜·格兰德的音乐会,为了获得允许而央求了你整整一星期,最后却在音乐会前一天说不想去了。你可能想不到原因竟是她最好的朋友本来和她约好一起去的,却突然临时取消行程,这种行为极大地打击了她的动机。
不过,动机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是可以持久的。比如,一位总是很想和孙辈共度美好时光的祖母,或者是想在朋友们面前持续留下好印象的少年。我把这些持久的动机称为愿望。
4.将动机用于追逐抽象概念无法产生结果
人们都渴望能过上更健康、压力更小、更充实的生活,但问题是人们往往认为,只要凭借强烈的动机朝着目标前进,就能带来持久的改变。因此,人们选择关注愿望和动机,但这个组合并不能产生结果。这种误导性的思想是普遍存在的。
许多医生的办公室里都会贴一些健康宣传海报,上面画着各种五颜六色的蔬菜,标题很可能是:吃掉彩虹!你第一眼看到它时可能会觉得“我需要吃更健康的食物”,但你并不确定接下来具体要做些什么。吃多少绿色的食物、多少红色的食物?那幅海报的意思是多吃沙拉和苹果,对吧?总不能是在说薄荷冰激凌和红甘草糖吧?你要“吃掉彩虹”的动机已经被激发出来,但你可能并不知道怎么做。你或许会感到沮丧,甚至苛责自己。
拥有梦想和愿望都是好事,宣传健康意识也是好事。但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激励自己或他人追逐不明确的概念上,则是错误的举动。
5.仅凭动机无法实现长期改变
人们普遍认为,能否改变行为从而取得进步,主要取决于个人的能动性和选择。很多人还认为,只要找到正确的动机,就能顺利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这通常是一个抽象概念)。这是一种错误的思维模式,它将责任直接归咎于你自身或你的能力,或你无法激励自己这一点。
福格认为,当人们只关注动机时,就会忽视另外两个行为要素:能力和提示。然而在福格行为模型的3个要素中,动机是最不可预测和最不可靠的。要想获得持久的改变,仅靠动机是不够的,因为你多半无法维持它,也可能无法对它进行可靠的操作或设计。你要明白,这不是一种性格缺陷,而是人的本性。不要掉进动机猴子的陷阱,你必须想方设法绕开它们。
知道了“动机猴子”的这些特征,怎样才能绕过动机中存在的陷阱,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呢?这需要我们明确自己的愿望,并找到实现愿望的黄金行为。让我们下一篇文章再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