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上古至战国的文学

上古至战国的文学

作者: 念念流迁 | 来源:发表于2020-11-28 10:38 被阅读0次

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非常长远。在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尧舜禅让,天下为公,这是氏族部落会议以及氏族长和部落酋长推选制的反映。那时的社会没有阶级,生产资料公有,人人劳动,没有剥削。儒家经典著作中曾称赞它为理想的“大同”时代。

夏代可能就是阶级社会即奴隶社会的起点,真正的奴隶制社会是到了殷商时代才完成的。

从野蛮到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文字的发明创造。文字的发生一般是在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候。但文学艺术并非起于有了文字之后,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学艺术早已产生。

上古时代文学的具体情况不能知道,可以推测的是:上古文学同现实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相联系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当时的文学就只有口头创作,没有书面创作;只有文学和其他艺术如诗歌和音乐、舞蹈那样互相结合的形式,没有单纯的文学作品独立存在。

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通过人们头脑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又是阶级意识形态的形象的表现,它不可能超越阶级而存在。

到了阶级社会形成以后,一切文学艺术就不可能不打下阶级的烙印,同时也揭开了两种文化斗争的序幕。

到了殷代,主要生产者都是奴隶。为了防止奴隶的怠工,镇压奴隶的反抗,统治者制定极为严酷的刑法来管制他们,所谓“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殷代宗教迷信之风最盛,鬼神权威至高无上。国王事无大小,必须请示鬼神,预测吉凶祸福,作为一切行动的指南。从事这方面活动的有两种专职人员,那就是巫和史。

巫史在当时都是为宗教服务的,巫能歌舞娱神,史掌文字记录,他们对后来的诗歌、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周的祖先在迁徙中发现一块肥沃的土地,名曰周原,是一个理想的庄稼地,就在这里建起城邑和房屋来,督率人民继续生产,奠定了一定的农业基础。

周既灭殷,政治经济方面多有改革。从武王起,即分封宗室和功臣,立五等爵位,先后受封列为诸侯者,兄弟、同姓和异姓凡数十人,对保卫王室有很大作用。其后屡有封建,除土地外,还分给一部分劳动力,其实就是奴隶,帮助他们生产。

西周文化在长期积累和损益前代经验的基础上空前提高,其主要精神在敬天事神,而更重人事。从此出发,一切典章制度颇为完备。例如礼有吉、凶、宾、嘉、军五种,尊卑、长幼、亲疏、贵贱各有差等。乐有“房中”、“雅”、“颂”之分,舞有“大武”、“勺”、“象”之别。这就是传说中周公“制礼作乐”的基本内容,表明西周初年的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政权,在文化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贵族统治阶级在“绥万邦、屡丰年”的情况下,为了求福佑,敬祖宗,他们经常举行大规模的祭祀,创作很多颂歌,配合音乐舞蹈,在各种祭祀仪式中进行演奏,这样就产生了《诗经》中的“周颂”,祝福上寿,语妙形容,极尽颂祷的能事。

春秋时诸侯争霸,战乱相寻,人民极端痛苦,阶级矛盾尖锐化。

春秋战国之交,约在公元前四世纪前后,我国社会发生根本变化。具体地说,也就是地主阶级的兴起和奴隶主贵族的没落。诸侯大夫在公田外开辟了大量的荒地,成为私田。

私田不纳税,后来私田过多,鲁国才采取按亩征税的办法,以增加国家收入。这在事实上就是承认了土地私有权。

后来奴隶逐渐解放,铁的耕器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了,私田就越来越多,诸侯大夫越来越富,私田的数量既超过公田,原来的土地国有制逐渐被破坏,因而促使奴隶制的崩溃,由奴隶制社会渐渐转入封建制社会。在这个社会急遽变化的过程中,私家经济力量远远超过公家,表现在政治上则是王室卑弱,诸侯强大;公室卑弱,大夫强大。这时不但周天子“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就是本来强大的诸侯也有“不保社稷”的,如田氏篡齐,韩、赵、魏三家分晋,都是空前的社会大变革。同时,吴起相楚,废疏远公族以养战士,又令贵人实广虚之地。不久,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使人民得自由买卖:这一连串的大事件先后发生在这一历史时期,实在是必然的趋势。由此引起各方面的社会变化,也是必然的趋势。

从春秋末年看,一般较有见识的政治家已经看到迷信天道鬼神的无益和争取人民的重要,例如子产不毁乡校,不听裨灶禳火;晏子预知民归陈(田)氏,反对禳祭彗星。他们之所以比较明智,正因为社会现实告诉他们:当前政治斗争的努力方向是人事,不是天道;斗争胜败的关键是争取人民,不是乞怜鬼神。

奴隶社会的崩溃,更显著地引起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变化。

这时社会的变革已经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和要求对一切事物的再认识,特别是上帝权力的动摇,人民地位的提高,个人作用的肯定和发挥等都在春秋以来儒、道墨、法诸家的学说中体现出来。他们之间主张不同,互相对立而又互相影响,其中心思想最后总表现在政治上,成为某种主要倾向。

由于阶级斗争的激烈,许多政治家、学者都企图推行自己的“道”。他们各人站在自己的阶级立场,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互相辩难,各不相下,著书立说,授徒讲学这不但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且开始出现私家著述的风气。

战国时代是诸侯兼并、互相攻伐的时代,也是合纵连横激烈斗争的时代。由于长期分裂,长期战乱,造成对人民极大的灾难,人民迫切要求统一。战国后期,七雄并峙,以秦、楚、齐三国为最强,都有统一中国的可能。

屈原是秦楚争霸时被卷入斗争漩涡的中心人物,他坚决反对楚王及其周围的腐朽集团对敌妥协投降,同他们斗争到底,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诗人的失败就意味着祖国危亡的形势越来越严重。这样就产生了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悲愤沉痛、缠绵悱恻而又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诗篇《楚辞》。

《楚辞》的产生也和战国时代的散文一样,都有革新的意义。它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它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诗歌的新发展。

文静

相关文章

  • 上古至战国的文学

    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非常长远。在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尧舜禅让,天下为公,这是氏族部落会议以及氏族长和部落酋长推选制的反...

  • 一、上古文学,秦汉文学

    上古至战国 上古文学:古代神话《淮南子》《山海经》 古代诗歌总集:《诗经》 先秦历史散文:殷商到春秋《尚书》《春秋...

  • 第一编 先秦文学

    先秦是上古、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 传说时期的文学:远古歌谣和神话。《吕氏春秋 音初...

  • 2018-12-31 - 草稿

    看了两天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昨天读了上古文学和诗经,今天读了先秦散文。 现在脑子里满是左传,战国策,老子,庄子,孟子...

  • 上古时期的文学及其特征

    这里所说的“上古时期”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之前的文学。开门见山地说,这一时期的文学最大的特点是极其简括。这是由于受到了...

  • 先秦文学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先秦文学对现实生活有什么启示呢?首先,先秦指的是东周春秋战国之时,是中国文化奠基的时期,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

  • 《宫崎市定中国史》读书笔记2

    P22. 时代区分法 三分法之一第一种理论认为古代=上古至战国末,中世=秦汉至明末,近世=清初至现代。这是见于守屋...

  • 《韩非子•五蠹》之一,君主产生的底层逻辑!

    《五蠹》是韩非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先秦说理文学的经典之作,韩非子以史为鉴从上古说到战国,通过大量的历史事实和古今...

  • 终于读完《山海经》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至汉初,与《易经》、《黄帝内经》被称为上古三大奇书,今天我才读完了整部经书,这是我们神话传说的...

  • 上古文学

    上古时期,人们一边劳作,一边歌唱。而大自然就是上帝,决定着农作物的收成,人们对神产生了无限遐想,渴望神替他们消除灾...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上古至战国的文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poa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