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日记20200316
“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黑夜已经结束了呢?”一位老拉比问他的学生们。
“是不是当我们看远处的一棵树,能看出那是一棵苹果树,而不是桃树的时候?”一个学生问。
“不对。”拉比回答。
“是不是星星褪去,天空开始变亮的时候?”另一个学生问。
“不对。”拉比说。
“可能是光亮比黑暗多的时候?”第三个学生问。
“不对。”拉比回应。
“那么黑夜什么时候结束呢?”学生们齐声问道。
“当你看着世人的脸,看到他们各不相同,但都是你的兄弟姐妹时————那就是黑夜结束的时候。”拉比说,“如果你看不到这一点,那么黑暗就还在统治着这个世界。”
看到这位智慧的拉比和他学生的对话,让我想起了贝多芬在他晚年时和朋友读着席勒的《自由颂》,追求自由的理想。贝多芬说:“他要写一部交响曲,告诉全世界他那“人类团结成兄弟”的理想。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出了不朽的《第九(合唱)交响曲》。
100多年后,法国著名的作家罗曼•罗兰再次提到了贝多芬的理想,他写下了《巨人三传》和《约翰•克利斯朵夫》。在后一本书当中,罗曼•罗兰寄托了他希望德国和法国两个世仇民族能够团结成兄弟的理想。
在这些伟大的人物身上看到了她们崇高的理想,也因为这些志向高远的指引,成就了他们对于人类的丰功伟绩。
人总要有些理想和信仰。
下午参加一个头脑风暴,讨论到一个话题:人为什么而改变?
是因为爱自己,让自己快乐的渴望?还是更愿意改变自己是为了更多人的幸福福祉?哪一个动力更大呢?特别是再遇到困难时,你觉得前者还是后者更愿意去坚持?为什么呢?
(欢迎留言讨论)
今日学习:
![](https://img.haomeiwen.com/i5522477/338d6bbb85136a8c.jpg)
英语阅读:25分钟《Just like a movie》
20200315桃子读书分享:
“我很好,你也很好”的理论是一个很无趣的教条。它会强求你,必须要感觉很好,而且除非你感觉很好,否则你就是有什么地方不对了。这绝对是不可忍受的。不管我是谁,我感受到了我的感受,这就够了。我不需要“很好”才能足以让你追随我。我可能没有那么好,但这对我一点问题也没有。你一定不能陷入这个“很好”的陷阱。
————《共情的力量》
(当别人问候我的时候,通常都会回答,“很好或者挺好”。因为害怕说不好的时候,就会担心各种评判袭来,“你怎么不好,为什么啊?”在别人看来,你就应该大度包容,那些事都不是事。突然发现没有共情,沟通往往变成了鸡同鸭讲,一方都不愿说下去。)
今日时间记录:12小时
儿子:4小时(家书)
父母:1小时
工作:4小时
个人:3小时(阅读/日记/心得)
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