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鲁迅的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是一篇驳论文。对于初中的孩子,理解这篇文章驳论证的特点有些困难。我把这个当做了一个重点来处理。
首先朗读标题明题意。读出了几个意思,学生说有疑问,有设问。有反问。如果去掉这个语气词,就只有一个意思了。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呢?对方的观点是什么?对方的论据是什么?作者的论据是什么?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很快找到了文本中的句子。对方的论据是事实,却无法得出我们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个观点。正向文中所说,要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用以指一部分中国人可以倘若加以全部,那简直是污蔑。这就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错了,也就是驳论证。突破了这个难点,学生恍然大悟。
借助课下注释了解背景。作者的观点为什么是错的?我们通过朗读看课下的注释知道当时有人在《大公报》这样的一个舆论导向性的平台上公然说:中国人的自尊心和精神荡焉无存,不必外侮自己的精神就已崩溃。我让学生体会,看了这样的评论你内心的感受。这就是七十多年前的中国的状态。
今昔对比增信心。进入21世纪,中国的状态又是怎样的?我们列举了一系列的成就。得出一个结论,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学生目光炯炯,腰板挺的很直,我说作为中国人,大家骄傲吗?学生说无限的骄傲和自豪。鲁迅在当年就是看到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虽然在当时这部分人不断的被抹杀,消失在黑暗中。可是他仍然看到了这股正能量并加以宣扬鼓舞斗志,让人们走出悲观的论调,坚定抗战的信心。
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践行“四有”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要做一名充满正能量的教师。站在讲台上向学生讲述中国的发展,中国的骄傲。让学生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从而激发他们更好的去学习。这些看似高大上的信念就贯穿在每一堂课当中的每一句话。学习这篇文章,学生能深切的感受到,鲁迅文字中对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的热情讴歌和赞美。我们把这些人称作中国的脊梁,新时代也有很多这样的中国的脊梁。学生纷纷说出钟南山,张定宇,陈薇,等抗疫英雄,人民英雄。从古到今,学生说了很多。
做一名充满正能量的教师,从每节课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