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外公的第二个女儿。
仔细算算,和她相聚的时间真的不多。虽然她给了我生命,带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虽然她是这个世上与我关系最近的同性,是自懵懂起,在我成长历程中作为女性印记最重要的参照!但我们相处的时间真的不多。
外公本家姓周,从小过继给同村赵姓医生,也就顺理成章地学了中医,是红色年代那个乡里有名气的医生。后来,外婆带着大舅与外公成家,生养了三女一男。在五个孩子里她排行中间。她没有读过书,最远到我们市里,活动区间有限,最后落定在从家到镇上三公里的范围。她二十四岁有我,两年后有了弟弟,凑成一个“好”字。因和她一个属相,心里莫名有自豪和安全感,无缘由的。
她和父亲的婚姻来自媒妁之言。新婚之初,有甜蜜的出行,那是父亲带她一起外出做些小生意,我把它当做他们另一种形式的蜜月。从当年的黑白照片来看,虽然无甚华彩,但却盖不住她青春的年华和脸上的喜悦。后来我和弟弟降生,家里又有老人,她留在家中不再外出,开始了男外女内的家庭模式。
小时候,她给我蓄长长的辫子,然后仔细地盘起来;给我做有荷花边的书包,用做衣服剩下的边料;自己熬浆糊,找鞋模,一针一线纳鞋底,最后做成布鞋;逢槐花开、榆钱抽芽时会亲自摘取,做成饭食,给我们尝鲜。在院子的水井旁开辟出一块花圃,种的虽是常见的花卉,但生机勃勃。
她37岁时身穿黑底粉白花朵图案裙子,心情好时边哼唱边干活,我外出时她踩着星辰送我坐车时的样子。历历在目。
始终相信,凡留存于人记忆里的印记都是有目的的。当记忆的门开启,那储存的一帧帧画面立刻鲜活起来。就像风吹拂过脸颊时皮肤的触感,一一复苏。随记忆带来的留恋、怀念、羞赧、珍惜又或者快乐、痛苦等等情绪同样也翻涌而来,成为我们成年后情绪的源头和情感的一部分,它们潜藏在我们记忆的间隙或皱褶里,寻找机会,伺机而动。
从小我是个很没安全感的孩子,敏感、害羞、自卑、拘谨,承担了性格里大部分不讨喜的部分。沉默又笨拙。
这其中有一部分因为天性,一部分因为环境的原因。人大部分的痛苦在于,对自己不能掌控,找不到解决事情的根源,又无法获得外界的帮助时,越过困境的路途就显得分外漫长和曲折。
而她是女性世界里离我最近、影响最大的人,塑造了我对女性最初的认知和言行。以她为映照我试着探究自体行为的缘由,并尝试得到答案。时常困惑与亲人间亲密关系的平淡和疏离,当那些源自家庭里最深的情感被莫名忽略或削减时,使情感的表达变得隐忍,并构成习得性隐匿,外向化的情绪减少,退却,偶尔的留露甚至有羞耻感,众多因素归集一起,成为疾患。
及此,产生深切的疼惜,为她,也为自己,为沉溺其中还未得救的其他。
她老了。身体开始出现病痛,间续地进出医院,陌生人开始称呼她老太太。愕然间,不得不面临一种现实,接受她变老,接受她开始需要人照顾,接受她不再像之前,睡上一觉还是原来那个她,甚远要接受某一天的分离……
她的皮肤不再饱满,曾经美好、柔软、让人迷醉的肉体,连同着由此裹挟的情欲和虚华一同消逝。就像一株脱水的植物,失去了生机。
时间就像一张滤网,它能过滤掉任何你企图隐藏和逃避的东西,从而让你真实地面对自己,不慌乱,坚定地行走。生命中的每个阶段、每一天都是没有彩排的演出,珍惜、珍重每次的相聚,完全地投入,体会付出和获得,纵使有遗憾,一定有额外的收获。
又有谁的人生是完美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