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西方世界了解汉魏六朝诗的桥梁

西方世界了解汉魏六朝诗的桥梁

作者: 樱桃在成长 | 来源:发表于2022-10-05 21:33 被阅读0次

我国的翻译事业源远流长,但对于“翻译标准”这个问题的讨论却从未间断过。

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清代翻译家严复也曾提出:优秀的译文应该做到“信”“达”“雅”,即忠实于原文,文笔流畅,文字典雅;

鲁迅有关于中国文学的“三美”论,即意美(感动人心)、音美(琅琅上口)、形美(赏心悦目);

钱钟书有“化境”之说,即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固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 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达到“酿得蜜成花不见”的境界;

郭沫若有“再创作”论,即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超过创作;

傅雷有"神似说",即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

而许渊冲在继承前人学说的基础之上,集毕生翻译之经验加以发展,提出了自成一派的翻译理论,他认为译诗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以“三美论”为本体论,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

2、要以"三化论"(深化、等化、浅化)作为译诗的方法论,利用加词、换词和减词等方法努力达到神似的境界;

3、以“三知论"(知之、好之、乐之)作为译诗的目的论,在使人理解的基础上,让人喜欢,进而使人愉快。

秉承该翻译理论,许渊冲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译著六十多本,包括《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等中外名著。

2010年,他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他又成为首位荣获国际译联"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亚洲翻译家。

我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理解通透已实属不易,将其翻译为其他语言更是难上加难,不仅要完整表述诗歌的本意,还要讲究格律音韵,也只有许渊冲这样的译届泰斗才敢触碰。

于是,这本《许渊冲译汉魏六朝诗》才得以出版,西方世界也才能通过这座桥梁了解我国的艺术瑰宝。

所谓汉魏六朝诗,是指两汉到隋朝之间八百多年的诗歌,上承诗骚,下启唐宋,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章。

它既广泛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又在体裁和形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为我国诗歌在唐宋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者从中选取330首大家所熟知的诗歌加以翻译,每一句都经过字斟句酌,反复修改打磨而成。

既有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无奈,也有虞姬“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的生死相随;

既有李延年“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惊艳,也有苏武“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的离恨;

既有“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誓言,也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劝诫;

既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痛苦忧伤,又有卓文君“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愿景;

既有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迈,又有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愤;

既有陶潜“挥兹一殇,陶然自乐”的欣喜满足,又有谢灵运“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悲凉;

既有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恬静,又有杨广“斜阳欲落去,一望黯销魂”的寥落孤寂;

既有“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英勇无畏,又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勃勃生机。

为使译出的诗句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他经常对着一首诗夙兴夜寐,绞尽脑汁,一旦灵感来临又喜不自胜,眉开眼笑。

他的学生、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余石屹回忆他在北大教书时的样子,"骑着自行车,'腾'地一下跳下来,就跟你讨论。"

翻开书中第一首,我们将看到刘邦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短短三句歌辞却凝聚了刘邦一生的经历、思乡的感情和巩固新权的理想。第一句,风气云散,即是写实,也是暗喻,将自己喻为“风”,将其他各方势力喻为“云”,自己如风卷残云般将其他势力击退,其中虽不乏艰辛,但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第二句,刘邦荣归思念已久的家乡,内心的喜悦与激动溢于言表,怎能不慷慨激昂,引吭高歌?

第三句,高兴的同时他又无时无刻不在忧虑自己的守业不易,面对着内忧外患,他是多么希望能够有许多忠诚的英勇之士来镇守四方啊!

了解原文的意思后,我们再来欣赏许渊冲的英译文:

SONG OF THE GREATWIND

A great wind rises,oh!the clouds are driven away.

I come to my native land,oh!now the world is under my sway .

Where can I find brave men,oh!to guard my four frontiers today!

该译文不仅传达了原作的深层含义,而且每句均押韵“/ei/”,读起来琅琅上口,同时,又保留了原文长短句的形美结构,实现了“三美”的和谐统一,不愧为“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译作。

 

我们再来看看陶潜的名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我们知道该句说的是诗人之所以能在喧闹的环境里,依然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原因在于"心远地自偏"。

有译者按字面意思将其译成"心在远方,地上就没有车马喧闹的声音。

而许渊冲认为如果没有车马喧闹的声音,是否"心远"就无所谓了。意思是只要心高意远,即使是车马喧闹的地方也会变得和偏僻的地方一样宁静。

因此他把这一句译成"Secluded heart creates secluded place",强调心静地自静,显然这种译法更贴近原诗的神韵,看完让你不由练练赞叹。

许渊冲先生虽然已过百年,但看到他的译作,仍然令人新生敬畏和感激,也因为有了他,我们才得以遇见包法利夫人,遇见于连,遇见李尔;因为有了他,西方世界才有机会遇见李白和杜甫,遇见崔莺莺和杜丽娘。

 

 

相关文章

  • 西方世界了解汉魏六朝诗的桥梁

    我国的翻译事业源远流长,但对于“翻译标准”这个问题的讨论却从未间断过。 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 《沧浪诗话》注(十四)

    少陵诗宪章汉魏而取材于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则前辈所谓集大成者也 荷按:少陵诗承汉魏气格高古,语言精炼,而格律严谨,...

  • 2018年阅读回望(3)

    21、《汉魏六朝诗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参加朱弦老师组织的汉魏诗共读,因而买了这本诗集,为了加深理解买...

  • 边塞诗与边塞诗人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边塞诗起于汉魏六朝(六朝指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的孙吴、东...

  • 诗中的快意与率真

    要讲《木兰诗》,突然想到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喜欢汉魏六朝文人的真性情,他们的诗率真放达,读来快意酣畅。 ...

  • 不可不知的诗中精华

    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先秦时期的民俗歌谣,诗三百、楚辞等古典到汉魏六朝的《乐府诗集》,再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

  • 诗词时光

    一、古体诗 唐代以来,诗分为两大类,一是古体诗,二是今体诗。古体诗是继承汉魏六朝的诗体,而今体诗是唐代新兴的诗体。...

  • 李白的一首边塞诗,不拘泥于律诗形式,最后两句霸气十足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

  • 《凉州词.出塞》

    什么叫边塞诗?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

  • 我国是诗的国度 我国的诗歌发展是真的犹如一条灿烂的银河

    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先秦的原始歌谣、诗三百、楚辞,到汉魏六朝的乐府、古诗,到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诗词散曲,犹如一条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西方世界了解汉魏六朝诗的桥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pwp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