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704923/7cb70ade26f6cf52.png)
余生也晚,当年左上胳膊未来得及挽上“红卫兵”的臂章,那场呜呜哇哇,呼哩呼啦的运动就渐渐泄气了。不过还跟了点尾巴,老鼠偷油似地,当过“红小兵”呢。此生里一个永难磨灭在脑海里的场景是:麦收季节,俩十岁的小毛头各持一杆红缨枪,臂缠“红小兵”袖标,雄赳赳站在村口。挺神气。查嘛呢?防止有人捎带麦梱麦穗进村,因为那是集体财物。彼时各生产队的打麦场皆在村外,虽贴着城墙根(山西的村落大多有古城墙),但毕竟在村外,故而一旦挟麦梱麦穗进村,那就铁定是偷盗行为了。
真是红缨枪?是的。哪来?村小里给配的,不站岗呢就交回去了。枪头很简陋,但磨得光亮,有尖刺,两侧有刃,大概是当时校办——实际就一铁匠炉——里的产品吧,其工艺看上去比打造一支用来钩柿子的铁钩子都简单。枪头子带着“裤”,插进一根数尺长的木杆子,固定,再缠上些染成红色的麻丝丝。这就是笔者当时手里持有的真家伙。
男娃儿自小使枪弄棒,似乎真有点天性使然,再加上零零碎碎读点《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说岳》《大明英烈》,那就更起劲儿了。反正自打老小就对那些使枪的英雄很是崇拜,比如赵云,张飞,马超,姜维,小霸王孙策,太史慈,豹子头林冲、小李广花荣岳飞,秦琼,罗成.......用枪的武将有很多,对‘枪杆子“遂愈加神往。《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便是两条枪的过招,太史慈与小霸王孙策,双方旗鼓相当,难分高下,直斗得昏天黑地。“......策一枪搠去,慈闪过,挟住枪;慈也一枪搠去,策亦闪过,挟住枪......”。哦,对了,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使用的也是一杆枪。
后来呢自然知之愈多,枪乃中国“十八般兵器”之一,“四大名器(枪刀剑棍)之首,被称为“百兵之王”,“枪挑天下”。战场上毕竟“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的匕首易隐藏,只用于暗里出手)嘛,具有远距离大范围的杀伤效果,因此在战场上也是频繁出现。瞎寻思吧,枪与其它任何兵器相对,我持枪只需不断移动腾挪,你无法近身便对我构不成威胁;而你稍一疏忽,我则斜刺里戳出。在古人的笔下,“单枪匹马”一词几乎从不指落荒而逃,而是指以一当十,英勇无畏。
事实上也真就这样,枪长而锋利尖锐,使用灵便,枪头刃可刺可斩,可刺穿盔甲;枪杆抓住,可格挡兵器,也可棒打或投掷杀敌,可骑战马冲锋刺敌,下马步战亦乃很得力,可四面兼顾。明朝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指出:“(南宋)杨家枪变化莫测,神化无穷,天下咸尚之。”
枪长度约相当于人体直立,手臂伸直向上的高度。据《考工记》:“凡兵无过三其身,过三其身,弗能用也,而无已,又以害人。”古人经过摸索,发现长柄武器不能超过使用者的三倍身高,再长的话,就耍弄不开了。再,枪术的基本动作极为纷繁快速,不易掌握,故有“年棍,月刀,一辈子枪”之说。岳家军里岳飞使枪,《宋史》里说“(岳飞)居数日,复遇敌,飞单骑持丈八铁枪,刺杀黑风大王,敌众败走”,以一敌众还杀掉对方头目。可儿子岳云却使一对擂鼓瓮金锤,为嘛?杀敌心切而枪术训练时间忒长,顾不得了。其攻击方式是以刺为主,防御以挡为主,其实远非那么简单。简单说,枪乃长兵器,一旦被敌靠近,长把子的枪杆子就成了烧火棍了。记得幼时,村里时有叫花子讨饭,随手带根打狗棍,大概三尺来长,近战的需要嘛。
所谓红缨枪就是在枪头和握把连接处,镶嵌上一层红色的丝麻。难道仅仅是为了看上去神气不成?可不那么简单,当尖锐的枪刺中敌人的时候,红缨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吸附血红色的液体呐。众所周知,冷兵器皆铁质(枪分铁杆木杆两种),即便硬质木杆也很滑,铁杆那就更不用说了,很容易出现脱手的情况下,特别是剧烈挥动的时候,而“红缨”的目的即在阻止血沿着枪杆流至握把处,造成枪支脱手。
任一个识汉字者便知道,现代热兵器里的“枪”直接来自古代冷兵器的枪。其具体过程是,北宋之时,两军对垒,士兵用一个或者两个竹筒装上火药,绑缚在长枪枪头下面。敌近,先发射火焰烧灼敌兵,再用枪头刺杀。这种运用火药方法的器具被很多人认为是最早的枪,即火枪。南宋时这种火枪技术研究相当成熟。清朝夺取江山的时期,火枪已经开始频繁被使用于战场。不过,清人的叫法是鸟枪、鸟铳,相比较于当时还在使用的弓箭,射程更远,杀伤力也更大。清兵入关后,正式组建了火器营,并有了专门使用火枪的士兵,被称为鸟枪兵,每个鸟枪兵配备一把火枪,十分厉害。可以说,满族人夺得天下,这种“鸟枪”功不可没。
哈,后来的汉语民间语境里,将男人的那东东笑喻为“枪”,金枪不倒,不知跟这支“鸟枪”不知有没有关系。比如《红楼梦》还吸收了《西厢记》中许多富于表现力的民间俗语,如《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红娘骂张生:"你原来是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镴枪头。"而《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黛玉也如此骂宝玉:"呸!你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一个银样镴枪头"。此处的“苗而不秀”嘛意思呢?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看上去有个枪头,却一点不中用。
顺便提示一下,“银样镴枪头”,千万别写作“银样蜡枪头”,镴者,锡铅合金,可以焊接金属,亦可制造器物,质软,也叫“白镴”或“锡镴”。上几代人使用过的旧茶壶,旧酒壶,老式灯盘烛台,祭祀用的香炉,还有就是尿壶便属镴质,类似现在的硬塑料。很明显以之制作枪头的话,一点不打对,故有“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的谚语。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一点不假,古今皆如此。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04923/9adcd1700fd7e5f7.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