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书山花开
本周三(20211027),两位老师在某所教的9班和10班上课,同课异构,执教《饮酒(其五)》。从设计来讲后者优于前者,有较多亮点,如本于诗歌特性,朗读较多,着眼文本特点想象性改写,以及对“望”与“见”等的语言赏析,均可圈可点,且始终有一条讲解诗歌以此理清文脉的线索在;后者,则基本性的内容讲得较多(如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和文体知识占据大半时间),而对于“淡然”之类的解读,仅仅流于感觉,未落实于文本,且并无清晰的思路和层次。自然也有优点,比如善于比较,将旧有知识和新学知识建立关联(和王绩《野望》的比较;《陋室铭》和《爱莲说》与本诗的勾连)。
我觉得要解读此诗并不容易,平淡的诗要说出所以然来比较难,这时候或许少不了的就是借助,比如可以借助孙绍振的解读(《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

其中“望”与“见”的比较,本是课后题的内容。

参考答案:苏轼认为“悠然望南山”是俗本的作为,用“见”可改变此篇神气索然的美学风貌。“望”是有意为之,“见”是无意得之,趣闲景远,悠然忘情。有意无意之间,心境截然不同。“见”更能表现出陶潜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和超凡脱俗的情怀。
但就事实而言,原文以“望”的可能性为大,此又不得不知也。

要将诗歌内化,写作是个很好的创意。找一些例文,也可以为教学之助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