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部分内容来自李玫瑾教授的相关视频
很多父母在发现孩子不好的行为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很愤怒。家长们往往采取的是一些最情绪化的方式,例如责骂, 甚至是痛打一顿。
案例:一对双胞胎放学之后,兴高采烈地跑到了离家不远的书店。书店里有卖一些音像品,孩子们看到了一盘比较喜欢的东西,又没有钱,就偷偷地藏在衣服内,然后往外走,没想到门口保安的仪器检测就响了起来,孩子被扣留了下来,不让走,被老板说是小偷,偷东西。有人就把孩子的母亲叫来了,母亲来了首先问是什么事情?保安就说他们偷了东西。母亲就很生气,回过头就扒拉他们两个脑袋,给了两巴掌,说你们怎么那么丢人等等骂他们的话。最后母亲讨价还价交了罚款,带孩子回家,一边走一边继续骂。两个孩子羞愧难当,低着脑袋往家跑。进了家门,家里其他人问怎么回事?母亲就开始叙述,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两个孩子钻进自己的屋子,最后从窗口跳了下去。
“妈妈,你刚才打我了,你要向我道歉。”
“儿子,对不起,我刚才没忍住,我不应该打人的,你能原谅我吗?”
“好吧。那你下次不能这样噢。”
孩子愿意给我们认错的机会,我们则不要让不良情绪占据大脑。用最简单的语言来阐述事件,只对事件表明自己的观点,促使孩子思考。
显然案例中的这个母亲对这个问题是处理不当的。
那应该怎么做?
当母亲到了商店,在处理孩子不良行为后果时,首先让孩子回避。让家人把孩子带回家去,不要表现得十分的愤怒,恐吓他:等我回家好好收拾你。有些孩子从小就有羞耻心,我们要有意识的重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其次是等问清楚情况后,解决问题,再回家问孩子怎么回事,就事论事。
当孩子第一次出现不良行为:一是不要急,自己先冷静下来,想一想怎么去谈;二是对于孩子这个错误的问题,要留给他空间,让他自己说,自己错在哪里,以后应该怎么做。
我们希望孩子能够思考,能够从自己的行为中发现一些东西,能够有意识的去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事件恰恰就是给与家长机会,一次一次教育的机会。而教育应该远离不良情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