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的北漂过三年,仅仅是“梦想”两个字就让自己义薄云天的冲到了帝都。
第一个家是和同学合租的。居民的自建房,很干净,在二楼的阳面。生活便利,有去往各处的公交,琳琅满目的商店、菜市,市场上有各种小贩卖手抓饼、小菜、水果。周末,去中关村逛街,之后三五成群的在同学家聚餐。在烹调的间隙,试穿新买的衣服,女同学欢快的赞叹着,男同学不好意思欣赏。之后便是一顿饱餐。生活竟然因为这些小细节而丰富多彩。刚毕业的岁月,丝毫不觉生活的艰辛。因有同学的相伴,倍感温暖。
后来我们搬家了,连带着周遭的关系也渐渐疏远了。新搬的家在十八里店,我们三个女孩合租。房子可能有20平吧。一室一厨一卫,里面放了很大一张床,放完床后还有很大的空地。靠近门的地方放有一张书桌,用于放置电脑。对于三个女孩来说是简单而又温馨了。周围有很多卖衣服的小店,发薪的日子便经常去里面闲逛,时常会淘到心仪的衣服。在不经意间把自己打扮的时尚、独立、气质满满。停留在那里的记忆还有爱情。有次早晨去上班,路途中遇到一大捧玫瑰。喜欢自己的男孩竟然赶最早的公交,想在情人节给自己惊喜。那天我惊慌失措的逃跑了。玫瑰留给了男孩,一些感情来的过于浓烈便让你怀疑它不能够长久。这段岁月虽然平淡,却因为年轻而丰满。
再后来,一个女孩回老家了,我和另一个女孩搬到了通州的同学那里。小区的治安很好。在这里,我开始找到家的感觉。房子干净而温馨,有榻榻米的柜子,我时常在上面阅读。早晨明媚的阳光透过窗帘早早的照进来。同学喜欢做饭,家里充满了烟火气息。我是那个主要负责吃饭的人。晚上,我开始写日记,也拉闺蜜一起写,在写日记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平常日子的小幸福:有爱的邻居打扫了厨房,修理了卫生间的热水器……在这点点滴滴的记录中,净化了很多和邻居的磕磕绊绊。那个爱做饭的女孩从事瑜伽,早上会早早的起床冥想。这份岁月静好很短暂,那个和我合租好久的闺蜜终于也顶不住家人的压力,回老家了。我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再后来,我也搬离了通州。
一个热心的朋友让我住在她的房子里。房子是她买给郊区的父母的,父母住不习惯,便一直空着。一室一厅的房子,她说我住着就算帮她打理了。我一个人住,一个人去超市,一个人买菜。下班坐地铁回到家中,在宽敞明亮的大房子里感到巨大的孤独,不由自主的哭泣。生活的条件似乎越来越好了,却弥补不了内心的漂泊。再后来,为了工作的便利,我选择在单位附近租房。感恩借我房子住的朋友。在自己失意时伸出双手,这份情谊让我永生难忘。
我搬到了单位附近,居住在农科院的小区,和研究生、博士后合租在一起。他们做实验早出晚归,彼此很难见面。房子很安静。我鲜少做饭,经常利用休息的时间去做义工。生活相对安稳,工资也越来越高。内心的却日渐苍老,懒得拾掇自己,对未来不再有很多期盼,开始对很多失去兴趣。周围响起亲人的催婚,同事间讨论的话题变成了公积金、买车、买房之类的。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也找不到激情和梦想。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最终又要奔跑向哪里?我选择辞职,开始了对这个命题的追寻。
搬家似乎是一个不断追逐幸福的过程。就如公众号贤听说所提到的:“相对于长期定居的地方,旅途中间的作为,本身就带有这样一种属性:每个人心里都知道这不是久留之地,只是途经而已。说起来,从出生到去世所居住的所有地方,哪里又是真正的久留之地呢?”是啊,没有真正的久留之地,如何不负此生?
燕子,一位北京独立的摄影师,过着北漂的生活。她在租的房里添置喜欢的家居,定制长长的桌子,经常招待朋友们聚会,买暗灰色的羊毛地毯,亲自粉刷装修……她把每个租来的房子住成了自己热爱的家。很多网友说:她过成了大家理想的生活。
此刻想起那段经典的独白:
去爱吧,像不曾受过伤一样;
跳舞吧,像没有人欣赏一样;
唱歌吧,像没有人聆听一样;
工作吧,像不需要赚钱一样;
生活吧,像今天是末日一样。
此刻我想说——搬家吧,像四海为家一样。
愿你和生活热情相拥,不负此生。
网友评论